【摘 要】教師在聽說教學的過程中,應盡量充分運用適當的策略創設故事性、情景性、活動性的支點,將語言形式與學生的實際應用相聯系,使聽說教學更加豐富精彩。本文針對小學英語聽說教學策略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 聽說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71—01
一 聽說教學策略探索的重要性
1.聽說能力的培養是語言交際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和信息速度的不斷加快,對公民的英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實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外,還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并且這種能力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
2.目前小學英語聽說教學仍存在誤區
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對語言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記憶單詞、音標、詞組,掌握詞法和句法而已,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讓學生背誦、理解、記憶英語語法的條條框框上,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應用過程和實用價值。
二 對聽說教學策略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及分析
1.對聽說教學策略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
筆者采取隨機抽查方式,抽取了小學五年級兩個班級共計84名學生進行統計,以參加座談會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就聽力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以及實施聽力教學改革的建議和要求,進行了全面問卷調查(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不喜歡英語聽說的人占74.4%;一個月只做一次聽力練習的人占10.3%,不練習的占46.9%;不做記錄的占90.9%;認為語法結構、詞匯意義是英語聽說學習最大困難的分別占41.7%和40.5%。在同時進行的對40位學生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真正“認真”聽說的學生只占18%;約70%的學生對聽力沒有信心,認為聽力“偏難”,其中30%的學生承認“怕聽說,聽不懂,很灰心”。
2.對聽說教學策略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的分析
通過對日常教學的反思,本人總結出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因素有如下幾點:
第一,基礎語言知識因素。毫無疑問,小學生學習外語,沒有一定的語音基礎知識、詞匯量和對語法結構的敏感性(即辨別語法結構的能力),要聽懂英語是十分困難的。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約40%的學生把自己聽力理解水平低的原因歸咎于不懂詞匯意義和語法結構。
第二,速度因素。聽力材料的語音速度影響學生對所聽內容的理解,這是很明顯的。在問卷調查結果中表明,有44%的學生認為聽力難的原因在于錄音速度太快,跟不上。實際測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一次試驗中采取同一篇材料,用不同的速度(分別為每分鐘70個詞和105個詞)對兩組進行測驗,前一組理解率達72%,而后一組理解率只有26%。因此,語速的快慢對聽力理解有很大的影響。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控制一定的語速,若低于規定的語速,將無助于培養學生聽力理解的能力。
第三,習慣因素。從問卷調查及與學生的個別交談中發現,部分學生在聽一篇連貫的短文或對話時,總是力圖聽懂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遇到一時不理解的單詞或句子就不斷地思索。
第四,文化背景差異。文化背景也是構成聽力障礙不可忽視的因素。對背景知識了解得多,對所聽材料的理解就會容易得多。
第五,信息綜合、記憶的能力因素。在實際學習中,由于聽者往往難以甚至無法控制所聽材料的語速、言語的清晰度,以及說話者的表達特點,要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準確理解并掌握說話人的意思是一項具有相當難度的學習任務。
3.對聽說教學策略的探討
第一,抓好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掌握聽力基本技能,首先應突破語音知識關。語音基礎知識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聽力水平的提高。突破語音知識關的辦法是:認真聽,注意模仿,用心記憶并跟教師或錄音機進行模仿和糾正,堅持反復訓練和檢測。從而可以在聽說中正確運用語言。
第二,切實抓好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把學生的好奇心逐步培養成愿聽愛說的習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表達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看法,同時鍛煉口語及聽力,增強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三 結論
綜上所述,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本質是交際。口語交際在選詞和使用語法方面比書面語更為簡單、隨便。而造成目前聽說教學滯后的原因則是傳統的英語教學與評估模式。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