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寫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夠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載的同時做到心游萬仞。散文的特征能夠將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呈現給讀者,而且這種情感的載體往往不止一幅風景。在高中語文課堂里,教師應當怎樣開展教學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語文寫景抒情散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散文 寫景抒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81—01
對于現代散文的閱讀,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據的比例比較重,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較大,是最能夠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項目之一。然而,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不具備清晰的教學思路,也沒有形成一套專門針對現代寫景抒情散文教學的方法體系,往往只是注重教學課文的語句、語段和修辭,不重視學生對于作者隱藏在文章中的真實情感進行體驗。下面筆者就探討一下具體的寫景抒情散文的課堂教學途徑。
一 析景悟情,景異情不移
在學習和閱讀寫景抒情的散文時,其重點是能夠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作者往往會著力描繪出很多幅圖景,作者在散文中抒發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條有靈性的河流!因此,教師應當練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圖景以感悟作者所潛伏的情思的能力。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異情不移”。
例如,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文中描繪了很多幅圖景,但是每一幅圖景所潛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沒有因為圖景的不同就發生改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景異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繪了五幅秋景,每一幅都是表達清凈和悲涼的意境,體現郁達夫先生對于故都的秋的強烈熱愛、眷戀。如果將這五幅秋景圖像合起來看、合起來想,我們就不難發現作者的情感非但沒有轉移,而且還將情感寄予秋景一層一層地深入表達,更加濃烈地表述出自己對于故都的秋的那種深深的熱愛和眷戀,將秋味渲染得更加濃烈、更加無處不在。
二 借助圖畫等資料創設直觀情境
為了能夠讓學生迅速感知教材課文的內容和情感,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這一有效途徑,在學生面前展示教學的具體內容。一方面,通過實物實現直觀感受。譬如,展示實物的樣本抑或原形,組織教學性質的參觀活動等。另一方面,是通過物象實現直觀感受。譬如,可以通過對各種模型、圖片及聲像等資料的合理運用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幫助學生感受到課文的明快性。后一種途徑是現代化教學手段中最為常用的,它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對多種素材進行綜合,賦予語文課堂極大的感染力及生動性。例如,針對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來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筆者將教學的時間安排在開學后的第一個滿月夜,筆者帶領學生們一起賞月,與他們一起觀賞月光照在操場邊的大樹上,以及灑在寬闊的操場上的斑駁與皎潔。到了課堂之后,當讀到《荷塘月色》中描寫月色的地方時,學生們的腦海里自然會出現晚上觀賞月色的景象。譬如,課文里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們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樹影,這次學生們有了真實的感受,就很容易地“觸摸”到了課文與實景之間的那種真切、自然,最大限度地豐富了課堂的內涵。這個案例中的直觀情境創設,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其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為可貴的是,直觀情境喚起了學生們求知的欲望,使他們親身體驗到發現與成功的快樂。
三 歸納閱讀方法,延伸閱讀教學
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細細體味散文所描寫的景色,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閱讀不能只局限于讀,還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有效的閱讀方法。在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后,教師還應當針對所學散文的寫景抒情的特征對閱讀進行延伸教學,促使學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閱讀技巧,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培養學生自主讀懂、讀透散文的能力。因此,在通過上述途徑開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這兩篇著名散文的教學之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兩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閱讀,以實現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并鞏固學習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呂錦華的著名散文《總想為你唱支歌》,文中一共對四種不同的圖景進行了描繪,即立于夕陽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經枯死的胡楊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為了歸納借助圖畫等資料創設直觀情境這一教學閱讀方式,筆者要求學生自主尋找、搜集與這幾幅景象相關的圖畫資料,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寫柳、寫人、寫樹、寫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畫人的精神,贊揚生存在惡劣環境之下的西北人民(即文中的民勤人)的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正是前文提及的“景異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陸星兒的散文《小鳥,你好》,也具備很強的閱讀價值。在文中,作者在清晨的鳥語花香里描繪了三幅圖景,分別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鳥啼囀。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繪這三幅獨具活力與生機的春景圖,正是為了抒發自己大病初愈時那種強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鳥,你好》這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也屬于“景異情不移”的范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別是《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最前面的兩篇課文,教學時正值初春,教師在這個時候積極地進行《小鳥,你好》的閱讀延伸,能夠促使學生更加容易地通過上述三幅圖景體驗作者對生命的情思,與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 結束語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高中語文教育依然面臨很多的困境,需要教師持續地總結教學經驗,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只有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寫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才能夠使他們透徹理解整篇文章,實現教學的有效和學習的有效。
參考文獻
[1]牛福文.讓“道”在語文教學中彰顯樹人的威力[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6)
[2]陳云波.文章不是無情物 化作神采顯飛揚——論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教育,2009(1)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