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就是吸取和轉換文本中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為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作品提供幫助,從而提高閱讀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 效果 導入情境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82—01
閱讀即是讓學生讀文章并領會其內容內涵。現代閱讀教學認為,閱讀是一個吸取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必須是主動的閱讀心態才能完成。
情境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興趣培養以形成主動閱讀。作品的情感、所要表達的思想,或說明的道理,都是由具體的字、詞、句、篇構成,以一定的表現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所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輕松愉悅地理解作品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現綜合本人在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談談情境創設對于提高閱讀效果的體會。
一 課題導入的情境創設
導入新課時成功地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問題激趣,讓學生因好奇而“想學”
本人在教學《月跡》時,為了使學生對文章情感有更深的認識,在課開始時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在黑板上寫下一個“跡”字,讓學生說說“跡”的意思并想象“跡”所表示的意境;接著,在黑板上寫下“月”字,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月跡”,月亮走過有痕跡嗎?激起學生的興趣,令其產生好奇。
2.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引起學生關注使之“要學”
語文來自生活。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程度。本人在教學《錯過》時,先對同學們來個問卷調查:“你有過錯過的經歷嗎?你又是怎么對待的?”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談談自己錯過的經歷。然后引入大作家柳青的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卻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走錯一步,會影響人的一個時期,甚至一生。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呢?本人就此導入: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劉心武的指點。學生正對自己的人生之路感到迷惑時,這樣的情境觸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3.描繪設置畫面,產生形象美感,學生因愛美而“戀學”
眼前有情境,情境才會在心中,學生會因愛美而產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本人在教學《畫山繡水》時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桂林的山、水、山上的洞、洞中的石(桂林四絕——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讓學生獲得美的視覺享受。然后讓學生用語言描繪:“你覺得你的語言讀起來美么?那么,我們看看著名散文家楊朔是如何寫出詩情畫意的桂林山水的。”這樣,學生帶著對美景的感受去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情在心中而先心儀。
二 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
1.問題情境
構建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走向探究性學習的境界。
第一,給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自我感悟、自覺品味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拳打鎮關西》時,本人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提出了以下問題討論:讀了這篇課文,你心中痛快么?讀了此文,你心中是否有佩服之情?讀了此文后,你心中有無憤慨之情?讀了此文,你心中有無同情呢?此文中有沒有令你感覺奇怪的地方?以上問題,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吸引了他們的探求之心,從而使其在閱讀課文中能自主研究,體會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特別的“意義”和“情感”,以便產生充滿智慧的感悟和發現。
第二,給學生提供貯存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頭腦里貯存一定量的問題,在閱讀時將問題納入已有的知識經驗中貯存,以增強學習的興趣。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所表現的手足情令大家感到費解。在初讀課文時,學生提出了大量的問題。例如,作為浪蕩子的于勒,哥哥為什么不幫他?菲利普夫婦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嫂子不認便罷,為什么親哥哥也如此冷漠?小若瑟夫對于勒什么態度?他可以對于勒好么?等等,本人讓學生把這些問題記下來,在學習課文時再一一討論。這樣讓學生能有目的地去細讀、理解課文,從而獲取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增強了閱讀效果。
第三,培養學會提取問題的能力。閱讀,其本質即為讀者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或淺或深的疑問,教者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所提出的問題中尋找突破口,篩選有價值且符合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的問題。這就要求教者教會學生如何根據文章所要解決的重點,提取有價值的問題,從而領悟提問題的思維方法并學會學習。
2.讓學生在視聽想象中感受作品的意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和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學生思想的天性本身就要求富有詩意的創造,美與活生生的思維,如同太陽與花兒一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第一,利用感知,激發情緒,讓學生產生“內心視像”。讓感知的事物達到一定的程度,使之更清晰,從而加深內心體驗。比如,在教學《長征》時,為讓學生掌握全詩的重點——三四五六句,理解重點詞句。在初讀課文學生質疑之后,本人播放了用長征詩譜寫的歌曲,讓學生在氣勢磅礴的旋律中體會詩的意境,理解紅軍的英雄氣概,仿佛看到了當年金戈鐵馬的戰士形象。讓學生從情境中加深體會,加強對紅軍形象的認識。
第二,模擬電視節目,領悟人物內心世界。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排練成電視節目的錄制現場。讓作品中的人物走進電視劇組,實地演出,加深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領悟。
三 練習中創設活動情境,拓展課堂知識
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結束課時為讓學生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本人安排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口頭續寫,“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這個練習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體會。
閱讀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是智慧和品格發展的一種形式。作為教者,應抓住契機,在閱讀課的不同階段,根據內容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給學生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閱讀的快樂與魅力!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