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法是人們在思想上確定事物異同和關系的思維過程。心理學認為:兩種不同對象的彼此誘導和相互感應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活躍思維,激發智力,加深理解,提高記憶。在教學中,比較法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比較、分析某類知識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系統地掌握這類知識,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提高學生舉一反三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的一種方法。
語文教學中的比較,便是將有可比意義的幾篇文章或幾處語段等組合在一起進行求同求異的分析。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比較法教學,對學生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搜尋異同、尋求認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思維相互碰撞處于興奮狀態,“求同存異”就可能發現“新大陸”,而知識的“正遷移”在這一過程中完成。教學中比較法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求同存異的思維,用已知啟發未知,以新知鞏固舊知。
一 比較法在小說教學中的運用
比較法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構建新的知識網絡,有利于培養學生觸類旁通、創新求異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小說時,可以對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環境、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如《項鏈》和《陳奐生上城》這兩篇小說都有出色的心理描寫。通過比較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兩文的不同點:《項鏈》的心理描寫運用了西方小說慣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寫得細膩、深刻;《陳奐生上城》的心理描寫運用了中國傳統小說的方法,通過對人物的動作、肖像描寫及景物描寫烘托揭示其心理。通過比較,學生了解了中西方小說在人物描寫上的不同傳統。又如,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可以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與《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進行比較。她們雖然有著同樣的風塵生涯,有著一樣美麗的容顏,但在男尊女卑的羅網中,琵琶女無力也沒有勇氣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只好委身嫁作商人婦;然而,同樣身份低微卻又心比天高的風塵女子杜十娘卻能憑著執著的真情去尋找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愛情。杜十娘堅強、剛烈、愛憎分明,當她知道多年的真情、多日的恩愛敵不過區區千金時,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抱著百寶箱毅然決然投江自盡。杜十娘的壯舉是向吃人的封建社會的反抗,雖然她的反抗如同飛蛾撲火。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二 比較法在散文教學中的運用
在散文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文章進行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等方面的比較。比如,在學習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時可以采用比較法教學。李樂薇憑著作家特有的藝術感覺和從容婉轉的情思,借助清新逸朗的筆調和流暢的語言,為讀者構筑了一個美妙超俗的藝術世界——山上的一間家居小屋。作者對自己的小屋及周圍環境的描寫,寄寓了對獨立、安靜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他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著的人生追求。文章運用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寫法。對于此文,我們可以將其與初中學過的《陋室銘》加以比較。學生通過分析可以找出以下不同:一是體裁不同。《陋室銘》是銘體,首尾有議論,中間是記敘;《我的空中樓閣》是記敘體。二是表現重點不同。《陋室銘》表現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和安貧樂道的精神,《我的空中樓閣》表現的是現代人的追求。三是描寫環境不同。《陋室銘》以寫室內生活為主,《我的空中樓閣》以寫四周環境為主,即將小屋放到大自然中寫。四是批判手法不同。《陋室銘》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批判官場生活,《我的空中樓閣》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含而不露。通過比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中托物言志的寫法,更深入地理解的意境。
三 比較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比較法在詩歌中的運用多種多樣,可以是不同詩歌體裁的比較,不同詩歌選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較,不同詩歌相同用詞的比較鑒賞,也可以是同一詩人抒寫相似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比較,以及不同詩歌描寫同一對象的表現手法的比較,不同詩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觀點比較,不同詩歌選材立意的比較。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可以將其與《上山采蘼蕪》作比較。這兩首詩都是敘事詩,都屬于樂府民歌,都以棄婦為題材,女主人公都有勤勞、善良、美麗的特點,都是采用了對話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都是悲劇,都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比較不同:一是《上山采蘼蕪》寫的是一個片段,而《孔雀東南飛》描寫了婚變的全過程;二是《上山采蘼蕪》的女主人公較為軟弱、逆來順受,而《孔雀東南飛》的女主人公反抗性強;三是《上山采蘼蕪》的女主人公形象單薄,《孔雀東南飛》的女主人公則形象豐滿。比較分析之后,我們對《孔雀東南飛》的思想價值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學習《琵琶行》時,我們可以將其與白居易的另一首《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就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進行比較。還可以與《明湖居聽書》就音樂描寫即情感表達方面比較異同。
四 結束語
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展他們的知識領域,同時還能加深記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但前提是要能夠靈活運用比較法,要“活”。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課文,應當靈活采用不同的比較方法和比較不同的內容,要善于發現被比較對象之間的聯系,選擇比較對象并確定比較點,在比較教學中切忌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歸納出幾點同異便淺嘗輒止,結果知識體系僅建立在表層,遺忘迅速。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同”和“異”問個為什么,正所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