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文言文教學的特殊性,認為教師無論在認識還是在實踐上都必須對文言文教學做出調整。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92—01
目前,文言文教學往往缺少師生互動,缺少活動體驗,缺少疏密張弛。這些現狀要求教師無論在認識還是在實踐上都必須對文言文教學做出調整。
一 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進行文言文教學,并不是要全盤否定傳統教法。經過一代代語文教育工作者苦心摸索而形成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仍然可以出現在今天的課堂上。比如,誦讀名家名篇對于認識理解乃至應用文言文都有積極的作用。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就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誦讀不僅能幫助我們識記文言文的結構及詞匯,而且還有利于我們培養文言文的語感、加深對文言詞句的理解。優秀的文言作品一定要多讀熟讀。
二 充分相信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
教師應該轉變理念,擺正教師角色,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不必有太多的顧慮。學生在主動探究、討論中,往往會有教師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生成性的,才是富有生命意義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如在《岳陽樓記》的教學中,筆者先出示了: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洞庭湖的岳陽樓三幅圖,然后提問:“同學們,這是江南的三大名樓,你們能不能以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介紹?給你們5分鐘時間準備”。全班同學以小組的形式紛紛找資料進行準備,學習興趣濃厚。在此基礎上,筆者轉入正題:“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文章的記述,做一次洞庭湖之游,去感受那萬頃碧波的陰晴明暗,去聆聽作者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語吧!”接著是字詞翻譯,筆者先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注釋通讀課文,理解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詞由全班交流討論解決;出示文中的重點、難點,并采用小組接力賽或男女對抗賽來解決。這樣,學生的好勝心被激起,教學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 不流于表面,教學要注重實效
新課程標準除要求“繼續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如蘇教版八年級《語文》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的教學,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應把教學重點放在作者如何克服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上,要使學生懂得“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道理。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是讀書的必備條件。在教學中,筆者會留出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寫學了這篇文章的感悟,題目是《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我最感動的是》。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我們學生。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我最感動的是他學習的意志,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硬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
四 寓教于趣,讓學生在視聽享受中感受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名篇佳作,我們可以在教學時創造一定的審美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置身特定的情境中,似見其物,似辨其形,似嗅其味,似聞其聲,變作品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例如,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中的《三峽》這篇文章,用生動凝練的筆墨寫出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特點,故品味語言是該文的重點。筆者在教學時,先從網上下載了三峽圖片并配上樂曲《春江花月夜》,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三峽的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三峽,再看看課文是如何寫三峽的。在樂曲優美的旋律和課文表現出來的幽雅靜謐的意境中,學生很快進入了狀態。在對文章優美佳句的品讀環節,筆者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筆者便抓住機會,啟發他們聯想。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于是筆者要求他們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結果,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擴寫不滿意,認為自己的擴寫使原文那種深遠的意境變得平淡了,好多豐富的內涵也沒有了。經過比較,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的魅力所在。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凄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他們仿佛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仿佛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寫導游詞應該是信手拈來的事了。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