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下的提問應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寬松的思維時空中思索、辨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認知的重組和思維的創新。
【關鍵詞】思想品德 課堂提問 認知重組 思維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102—01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在過去和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已被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能之一。但隨著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教材的推廣使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因此,傳統的課堂提問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必需被賦予新的內涵。
一 新課程下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的作用和特征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得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視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更多地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通過發現、探索和研究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和能力。具體體現是,教師通過提問來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包括導學、導思、導做三個方面。導學,是使學生樂學、會學和活學;導思,是使學生樂思、會思、深思和巧思;導做,則是使學生的認知上升到能力,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提出互動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層層遞進的具有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由此可見,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學習、提高評價質量;檢查效果、調控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方面。
二 新課程下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的設計方法
1.新材料,新情境
當前,政治教學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當務之急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多年的教學經驗可知,學生的興趣點有兩類:一類是近期發生的國內國際的重大時政熱點及社會焦點問題;另一類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較為喜聞樂見,想說都能說上幾句的事情。運用這些新鮮、新穎、鮮活的材料,能夠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誘導新的遐思、新的聯想,產生創新的沖動。因此,設計問題必須選取新材料,設置新情境,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展開自由現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王國中翱翔,從而啟動創新思維。重復課本的材料、情境,不僅會使課堂教學活動枯燥無味,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想象,抑制其創造意識。
2.舊材料,新角度
舊材料,新角度,同樣可以設置出新情境。實際上是要求學生以新的視角去探究舊材料中蘊涵的新因素。同一個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事物的多個不同側面的組合,反映事物的整體,也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既啟迪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同樣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創新。
3.新觀點,引爭議
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闡述,評價新觀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爭議,也是設計問題的方法。這些爭議既可以在課內展開,也可以在課外展開;同時還應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擴充學生的閱讀面,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其思辨的能力。這些爭議不必有什么結果,教師也不必作出唯一的結論。教師在爭議中應做的就是歸納各方的論點、論據,指導學生運用有關的知識和原理分析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方法。
4.多聯想,新認知
新課程下的問題設計應盡可能放在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之處,引導學生學會聯想,學會創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在聯想中進行知識遷移,從舊認知中衍生出新認知,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又一渠道。
5.新工具,新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可以將一系列相關圖片輸入電腦,讓學生通過網絡調取,進行閱讀、研究,然后寫出心得體會。這是對無教師指向性問題的探究,它可以使學生在更自由的思維空間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某個認知領域的更新。也可以盡量多搜集有爭議問題的材料輸入電腦,讓學生在網絡中調閱各種觀點不同的材料,通過分析、比較,得出自己的認識。這也是有教師指向性問題的探究,它可以幫助學生獨立自主地分析、研究、解決問題,把完成教學的任務轉化為學生掌握的任務,化“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的課堂問題設計,強調知識的探究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結論。通過提問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真正把教學看成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史和共創的美好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室里充滿著對話、溝通、聆聽、理解、分享、贊賞、互助、爭辯的氣氛,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力。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學生不再是消極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探索者,學生的創新潛能才能得以激活,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