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國家和民族注重發展教育事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和造就于國于民有利的高素質人才。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本文擬就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加以探討。
【關鍵詞】中學歷史 教學研究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103—01
一 借助歷史教學平臺強化素質教育
歷史能啟迪人的智慧,豐富的歷史知識能夠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鑒今,能夠提高人們對周圍事物以及整個社會的洞察力、思考力與判斷力。中學歷史課文介紹了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及其道德形象,學生能從中獲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體驗。成功的歷史教學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的強烈反差,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是非標準,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成。歷史也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材。在長達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曾經發生過無數催人淚下的愛國故事,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他們的行為及其價值取向為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當代青少年樹立了如何選擇人生的光輝榜樣。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德育諸項任務,如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歷史責任感的教育,最終應轉化、落實到學生的行為規范中去,使學生學會處世做人。品德教育在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鮮明的實踐和評價意義。
二 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先進思想
素質教育的內容和任務表明,歷史課堂以傳授和記憶知識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已完全不適合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需要。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以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以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應把重點放在分析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及事件的發生對以后歷史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上,即透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本質聯系。歷史教學要聯系現實,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聯系國內外形勢,聯系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新生事物,聯系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要談古論今,賦予古老的歷史以時代氣息和現實感,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也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要將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到以發展學生的智能和引導先進思想航向為主要任務。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道德占主體的前提下,尚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道德觀念和行為存在,人們的道德境界亦五花八門。由于多種經濟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決定了社會道德關系的層次性和復雜性。幫助學生批判和克服現實生活中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中學歷史教學的道德教育要面對這種困難和挑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 激發主體意識樹立正確品德觀念
新時期的歷史教學要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主體性進一步發展,把被動接受“要我學”轉化為主動的“我要學”,實施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機,也就是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能不斷迸發思維的火花,置疑、釋疑,并且能運用歷史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程度就越高,對學生的潛能開發程度也越深,越有利于“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傳統的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為特征,勢必導致教師中心論,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把傳統的單一講授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師生合作過程。學生思想情感的激發,不但需要教師本人在教學中傾注個人的情感,而且要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建立起情感的雙向交流。中學生處在青少年發育時期,也是道德品質教育的關鍵時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對青少年品德特點的研究成果表明,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內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其中少年期處在內部矛盾的狀態,雖已初步具備倫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穩定,具有較大程度的動蕩性。中學生品德趨向成熟,進入以自律為形式、奠定道德準則、運用信念調節行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對中學生加強品德教育至關重要,中學歷史教學應承擔起這個社會責任。
四 培養愛國熱情倡導奮斗精神
歷史教育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主要手段。愛國之心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這是中華民族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紐帶。愛國的觀念在歷史中形成,也需要歷史認識來鞏固。中學歷史教科書提供的大量的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以中國歷史而言,我國是人才輩出的國度,不同歷史時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良的道德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們在創造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奮進的巨大動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對青少年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教學也有助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史學對人生的啟示,在于激揚人的真、善、美,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理想觀、歷史觀,使人成為品德高尚、樂觀進取的人。
五 結束語
中學歷史思想教育內容與素質教育中的德育內容是一致的。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只有好好學習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來。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貫徹德育思想,倡導勇敢奮進的拼搏精神,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是歷史學科的優勢。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很多都是經過科學家的艱苦勞動和無數次的失敗才創造出來的;無數革命先烈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經歷無數次探索和失敗后,中國革命才取得了成功。這些史實可以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震撼,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升華,逐步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