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智育與德育并存的顯性課程,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等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生活化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不單單根據教材來進行課堂教學,而是把大自然、社會、世界作為教科書,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真正地體現“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觀,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生活化教學 初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105—02
目前中國的教育正接受著改革的洗禮,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讓教育回歸生活。其中,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改革的趨勢就是實現生活化教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智育與德育并存的顯性課程,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等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初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及心理的重大轉折期,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思想品德課程的源泉就是社會生活,只有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生活化教學,才能真正迸發出思想品德課程的生機活力。
一 生活化教學的概念
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抓住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并挖掘學科知識中的生活內涵,然后把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實生活、改善生存狀態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要以生活為中心,將抽象的、枯燥的教學建立在豐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上。
聯系生活化教學的概念,思想品德課的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將那些抽象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接,指導學生使用多種學習方式來理解思想品德課的教材知識,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學習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變得生活化,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包含了四層含義:教學目標實現生活化、教學內容實現生活化、教學方式實現生活化、教學評價實現生活化。
二 生活化教學的特點
1.情景性
情景也就是情形、景象。情景化是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鮮明特點。生活化教學的內容載體就是生活,并且特別強調要在生活中進行有效的教學。其中,顯示現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情景,所以只有在教學中實現情景化才是真正地進行生活化教學,真正地遵循“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
2.互動性
實現生活化教學,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受體、被教育的對象,而成為生活的主人并與教師一起組成了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學生的思想及知識進行發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激發、對話,以及互動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并且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3.實踐性
新課程的原則就是堅持實踐第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課外生活,并且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現實中的生活矛盾及社會矛盾,以道德踐行來促進思想道德的形成與發展。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來源于實踐的,當然道德知識也不例外,所以想要知識和實踐長久地保持統一就必須時刻關注生活、關注實踐。生活化教學就是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并且要特別強調學生的親身參加、親身體驗,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中,也就是把課堂教學和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及生活知識。
三 思想品德課實現生活化教學的方式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新教材的可操作性比以前的教材大大提高了,并且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這樣就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這一優勢。當然想要利用好這一優勢,教師必須具有進行二次開發的能力,也就是教師不但要進行課程教學,還要進行教材開發,將教材中的生活資源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開發挖掘,這樣才真正實現“生活即教育”的新教材觀。例如,在講解《新學校,新同學》一課時,可以領學生參觀新校園,詢問學生對新校園的感受,以及對新同學的認識等,這樣可以有效地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思想道德課本身就是一門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緊密的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體會到日常生活氣息。
首先,教師要在課前對生活材料進行收集并把這些生活材料進行分析和歸納,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多的樂趣,并且讓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了梳理,提高了記憶力。例如,收集社會上一些對生命安全不利的行為,運用到《珍愛生命》這一章的講解中,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切身體驗感。
其次,思想道德課的理論知識是相當枯燥的,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差,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子,這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促進了學生把知識和生活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例如,在講解《我們身邊的規則》的時候,可以加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則,先讓學生明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最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社會,同時幫助學生分析社會現象中所蘊涵的知識和道理,提高學生透過現象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網絡交往新空間》一章的講解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網絡對中學生的利和弊”的辯論賽,在搜集正反兩面的論據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并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利用網絡。
3.進行情境式教學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認為,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各種活動和生活中進行學習,要在實際生活中直接獲取經驗,主動進行學習。他反對對學生進行說教式教育,以及單從書本中學習知識,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學生從周圍的事物環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思想品德課進行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進行情境式教學,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感知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如果在教師講課之前,提前設置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不但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還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但要注意,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必須要與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并且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典型的真實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四 結束語
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生命力,嚴重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及創造性的發展。在改革后的教學方式中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特殊認識活動論”的框架,對課堂教學進行了重新認識并把“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作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重點。初中思想道德課進行生活化教學就是實現新教改理念的一個重要體現,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作為主體性思想,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課堂變得生活化、生動化、實際化,不但提高了思想道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讓學生體驗到了日常生活現象背后所蘊涵的大道理,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馬海紅.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09
[2]林丹紅.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D].浙江師范大學,2009
[3]馮松學.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嘗試[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29)
[4]陶德進.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生活化教學[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1(7)
[5]代存憲.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1(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