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十分深刻,對我們進行地理教學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強調學生學習要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只有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才能發現規律,獲取新知識并能應用于實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一 通過地理實驗,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達·芬奇有句名言:“實驗是科學知識的來源,智慧是實驗的女兒。”強調了實驗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聰明才智的重要途徑。地理實驗能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變為形象的現實,有助于建立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例如,學習“熱力環流”知識點時,可通過一個小實驗,讓學生親眼目睹大氣的運動狀況,從而總結出大氣運動的基本規律。
實驗步驟: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在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將一束香點燃并放進小洞內,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思考為什么會那樣飄動,發現什么規律,得出結論。最后,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探索:熱力環流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研究海洋和陸地之間、城市與郊區之間、山谷和山頂之間,大氣運動是否也能形成熱力環流。
二 通過地理實驗,幫助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地理實驗強調演示與參與,它能夠有力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和觀察、實驗記錄、實驗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此外,通過設計實驗,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和觀察力。通過分析、對比、判斷、推理等,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學習過程時,可以引導啟發學生自行設計水循環實驗作為課外作業。要求寫出實驗材料和步驟,觀察和記錄發生的現象,評比看誰做得最好。有一位學生的實驗是這樣的:
將裝滿沙子的小瓶放入底部有水的盆內,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蓋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在小瓶的正上方的塑料薄膜上,放上小石子;將盆放在強烈的陽光下直曬,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思考沙子為什么濕了?寫出水循環的過程(蒸發——水氣輸送——凝結——降水),總結出規律。這個實驗是海洋與陸地間、陸地與陸地間的水循環模式的濃縮。
教師在點評時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假如該實驗模擬發生在黃土高原上會有什么結果,我們該怎么做呢?(針對此問題,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并加以討論,教師點評哪一種方法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三 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捷徑是將教師講解與學生的動手操作相結合。教師的講解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會促進其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甚至會迸發出創造發明的火花。
例如,進行地球自轉的教學時,讓學生用照相機拍攝星空圖。(要求:把照相機固定,對準北極星附近的星空,曝光10個多小時,就可以得到一幅北極星附近星星運動的照片。)思考為什么照片上的恒星會呈現出這樣的運動軌跡?還可以用地球儀和太陽光(或燈光)進行地球自轉的實驗,研究地球表面不同地點的晝夜變化情況,選擇若干具體城市(如北京和倫敦)研究其晝夜差異。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將會真正理解由地球自轉所致的晝夜交替現象。
再如,教師向學生講解“氣壓帶和風帶”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難點,可以制作三圈環流模型。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條表示上升氣流、下沉氣流、高空氣流、近地面氣流(只制作北半球的)。思考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形成原因上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東北信風帶、西風帶、極地東風帶的形成原因。經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能夠較順利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點,還向教師提出了不少在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培養創造性人才很有幫助。
四 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他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教育要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我們應不斷提供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它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掌握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授完“地圖”這一節后,筆者布置了課外作業——繪制學校平面簡圖。筆者將全班分成了五個小組,告訴他們最后將評比哪個小組繪制得最精確、最完美(比例適當)。各小組成員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分工明確,有的測量學校的長度和寬度,有的測量學校的主要樓房,有的測量學校的主要花園,有的測量學校的主要道路……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小組集體討論并確定了繪圖的比例尺、基本圖例和地圖的指向標。實踐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運用所學的地圖知識去熟悉地圖的基本要素,按要求完成所繪草圖。在繪圖過程中,每個同學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后將校園平面圖繪制得非常精確,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雖然學生從地理教學中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是通過親自動手能促進學生對地理概念和規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其養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熱愛科學、尊重科學更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潘為國.培養與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研究[J].科學教育,2002(1)
[2]程祥清、吳宏生.探索問題激活學生創新思維潛能[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