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基本單位,也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正式組織之一,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人文環境。
班主任是班級建設領域的責任主體和實踐主體。班級建設的質量、班級建設對學生成長價值的實現,受制于班主任的全部素養。班主任是具體的執行者,不是綜合創造。經常能感覺班主任認真、負責,而較少看到班主任以自己的智慧面對具體復雜的工作。有位教班主任曾做出如下反思:“苦干多,巧干少;經驗多,科學少。”班主任通過大量辛苦的工作換來學生的發展,這是非常難得的。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依然存在: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把班級工作看做是更需要時間、精力和愛心的投入,而可以不要或很少需要智慧投入的工作。在新課程背景下,傳統“堵、控、壓”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班主任工作必須由“體力型”向“智慧型”轉變,智慧型班主任應當成為班主任專業化的理想境界。
一 實行班干部輪換制
傳統的班級管理更關注班主任和小干部如何管好班級;建立秩序使班級工作正常開展。班級建設應以學生為主體,應更加關注每個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參與和成長,關注班級對他們的發展價值。班級干部的輪換和班級崗位的設立,對學生公民意志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對班級的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學校中的班干部不同于社會上的干部,不以能力為選拔標準,但以能力發展為目標。學校中的干部選舉是教育的起點而不是教育的終點,不意味著當干部的學生就是發展最好的學生。
當前,學生干部輪換依然有很多不足之處。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班主任要堅持所有學生參與班干輪換的基本制度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對不能勝任干部要求的學生發展“搭臺”。建立小崗位與小干部的共同培養機制。班主任可先提供小崗位與之鍛煉,幫助他們勝任崗位,然后再去競爭干部。針對輪換下來的學生干部,需要為他們提供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使他們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而不是停滯或后退。
實踐證明,班干部輪換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這種制度,能實現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大部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公平、和諧的氛圍中,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這種制度真正體現的是以人為本、以理服人、科學管理的教育原則。
二 創建生氣勃勃的班級文化
1.建設班級物質文化,創設學生成長環境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不但體現了班級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筆者特別重視班級環境的布置,充分利用好每一個空間,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布置“共同的家園”。
2.建設班級精神文化,奠定學生成長基礎
班級精神文明建設是班級的靈魂所在。其根本目標在于營造良好的班級人文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形成對班級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使班級文化滲入學生心靈。因此,要構建起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可以從發揮班主任的榜樣作用、設立班訓、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及教會學生與人相處、學會做人這幾方面入手,共同繁榮班級精神文化。
3.建設班級制度文化,讓學生在規范中成長
班級制度文化是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遵守的班級規章制度、公約、行為準則等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它是學生的行為準繩。
三 開展有教育價值的班級活動
1.結合“最近發展需要”,提煉活動主題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對于理解班級主題活動的主題和目標有很大啟發。要提升主題活動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就必須找到班級學生的“最近發展需要”,從中提煉出合適的活動主題,確定符合學生需要的活動目標。過高或過低的活動目標都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只有高于學生發展的現有水平且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在挑戰中獲得發展。
2.引領學生主動優化活動結構,提高學生的活動水平
第一,引導學生設計活動結構。只有在活動主題鮮明、結構清晰且有邏輯性、方案具體可操作的前提下,學生才能有效地進入活動情境,領悟活動宗旨。在班級開展主題活動初期,班主任可利用自己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的經驗引導學生設計一次主題活動的內在結構,這是以活動為載體教會學生設計活動結構的最佳時期;學生積累了經驗后,在從事后續的系列活動的策劃與實施時,可以讓學生自主把握這種內在的結構。
第二,讓學生用好活動結構。主題活動處處都蘊含著教育契機。活動結構本身就是提升學生內在思維邏輯的重要資源。班級學生有了一定的開展主題活動的經驗后,要放手讓學生嘗試有邏輯地發掘班級發展的問題與需要,并且交流提煉出解決方案。對于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只有通過一定次數的重復才能形成熟練的操作技能與技巧。掌握了技能技巧后就會把思維的重點移向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活動結構本身。當學生學會運用合適的結構呈現問題、打開交流空間、提煉教育資源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自我教育了。
3.充分利用后續活動,讓成長體驗進一步深化
第一,對活動過程及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這里的多元化評價是指包括主體、內容、目標在內的綜合性多元化評價。評價主體可以是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或學生。評價內容包括活動主題的適切性、活動過程的精細化程度、活動目標的達成度等。評價的目標可以是學生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及應變、體悟能力等。實踐證明,他人多角度的評價,以及自我反思評價是促進學生自主意識、自我教育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組織學生總結活動過程中的成長體驗。當學生能夠體悟主題活動所帶來的精神回饋以及對外在事物有了內在的評價標準時,他便開始成為能夠自主發展、自我教育的人。
在現今學校變革下,班主任在這個領域更能自主直覺地研究與實踐,實現工作方式的整體轉型,提升工作的專業品質,并且使自己成為一名有活力、有智慧、有境界的新型班主任。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