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生是個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農村中職生尤其如此。由于諸多因素所致,他們在初中三年的學習每況愈下,盡管進入職校,但學業失敗陰影仍揮之不去。父母期望值較高,可自己文化素質基礎偏下,必然造成學習難度較大,專業技術水平一般;而社會就業錄用的要求較高,自身期望值又較高,不少學生努力程度不夠;另一方面,進入職校,又正是他們人生黃金時代的開端,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育、發展的特殊時期。所以,中職生往往存在很多心理上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樣也不利于勞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 勞動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181—02
由于中職學生普遍是帶著失落感進入職校的,面對新環境很多學生都不適應。再者面對同輩群體,有的外出打工掙錢,有的升入高中,所有人仿佛一下子被不平等地拉到未知世界的邊緣,使中職生盲從或無所適從,加之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各種因素,使他們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針對筆者所在的中專學校中職生目前勞動素質薄弱,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的情況,筆者就中職生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方面談幾點想法。
一 學校目前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中職生放棄中職新生剛入學一兩天內,就把學生集在教室按時上課作息,開學一星期內不要上課,專門進行中職新生思想道德和勞動素質教育。首先,是師生相互認識,任課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談話、交心,從談話中進行勞動心理調查。如家庭收入、與父母和同學的親密關系,是否做過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洗衣、做飯、掃地、上山下田做農活)。在初中時是否參加過班務和學校的活動情況等,教師通過這一系列的談話、訪查,既可以熟知學生,也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建立師生情感,還可帶領學生一起勞動、游戲、體育活動等,在多種有趣、有意義的活動中,讓其盡量愉快放松,緩解心理壓力。其次,讓學生熟悉專業,熟知教師。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喜好自主地選擇教師和專業班級,這對控留保生和學生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好處。
二 學校管理者要大力支持,改變教育理念,要開設勞動課,以便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觀念
三 學校在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落腳點上,還需大力加強勞動素質教育
現在中職教育培養輸出的人才是“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而貧困地區的中職生大多數都來自農村,屬于文化基礎差、思想覺悟差、心理素質差、行為習慣差、經濟基礎薄弱等諸方面占多數的“問題生”。要想把這些中職生培養成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合“三農”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必須從勞動著手,先學會勞動,在勞動中磨煉意志,培養情感,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從業技能,同時加強學生創業意識和就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艱苦的勞動拼搏創造自己的事業,這就需要中職生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勞動素質。勞動素質教育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勞動教育有助于中職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第二,實踐證明:通過勞動能培養學生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能鍛煉其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中職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提高其心理品質。同時,勞動能培養學生自力、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
第三,勞動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使學生變得聰慧。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而要使中職生熱愛勞動,改變其不良心理,甚至是鄙視勞動的不良行為習慣,并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是關系到全民族勞動素質的一個大問題,這牽涉到國家、社會、學校、個體等對勞動的認識問題,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試想,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例如,古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熱愛勞動的民族,勞動創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圣賢們身體力行,為勞動賦予了神圣無比的意義。《抱樸子·廣警》中說:“不惰者,眾善之師也。”宋代羅大維在《鶴林玉露》中說:“民勞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萬惡生。”無數圣賢們的經典作為,都有助于后輩們借鑒學習發揚。所以說,多做勞動特別是有益于家庭、學校、社會的勞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人格。
第四,家長本身也要改變認識觀點,不要出現思想偏差。如給孩子灌輸金錢至上的觀點或“學業技能專,勞動可不沾”等錯誤理念。家長的這些思想觀念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在勞動實踐中可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新,最終通過勞動熟練掌握一技之長,立一席之地,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這樣可增強學生對人生價值觀的正確認識,使中職生人生價值觀得到體現,使學生有責任心、事業心和慈善心。
第五,教育者本身要以身作則,身先垂范,帶頭示范勞動,從我做起。
四 中等職業教育在方式上需走出誤區,學習一些成功或是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勞動美德
五 家庭、社會成員需大力支持中職教育,改變勞動觀念,幫助中職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心理品質
第一,從小就要讓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第二,從小就要放開手讓孩子勞動,不要嬌寵過度,更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養成其良好的勞動習慣。
第三,家長要宣揚勞動光榮,不要鄙視勞動者。
第四,家長及教育者不要把勞動當做懲罰中職生的手段。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勞動素質教育的基礎和前提、保證,也是其核心組成部分,勞動教育都是圍繞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全面化,同時又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與深化,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密不可分。所以,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在傳授知識和培養勞動技能給學生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心理,并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健康成長為中國高素質的勞動技術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加涅.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職成[2004]8號)[Z],2004
[3]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2〕14號[S],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