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加強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了如何加強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的對策,以及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生 素質教育 勞動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187—02
高才生或許可以從書本中產生,但高素質人才只能生長在勞動的土壤里。加強勞動素質教育,切實可行。我國的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勞動實踐教育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獨立內容,而且對德、智、體、美等方面素質的提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職校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祖國未來高素質的建設者和勞動者。對職校學生實施勞動素質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又是在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的重要環節,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徑。
一 加強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1.實施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是社會主義事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根據各個歷史階段的革命任務和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提出了學校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概括起來就是,青年學生必須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當代青年學生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對中職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2.實施勞動素質教育是中職生自身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
第一,勞動素質教育是提高中職生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需要。社會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課堂,要引導廣大學生經常深入到工廠、農村參加各類生產勞動,通過親身體驗企業、農村的生活來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激發他們投身改革,獻身四化的熱情。同時,在勞動中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及勞動人民,勤儉節約、愛護公物、艱苦奮斗,以及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等優良品德。
第二,勞動素質教育是提高中職生的文化知識素質的需要。中職生的文化知識素質包括知識、智力和技能三個方面,但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而技能的培養更離不開勞動實踐,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因此,只有指導學生結合書本知識進行大量的企業勞動實踐,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服務社會的技能,否則只是“黑板上維修設計”,通過生產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經過理論聯系實際,又可以加深對科學基礎原理的理解,可啟發學生的創造性。
第三,勞動素質教育是中職生增強身體素質的需要。中職生正處在身體成熟的重要時期,參加適度的勞動能使其肌肉、筋骨受到鍛煉,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機能,提高其抗病能力,從而強健學生的體質和體力。中職生應在大學期間多參加勞動,鍛煉健康的體魄,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
二 加強中職生的勞動素質教育的若干對策
1.實施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應注意的“三個結合”
第一,集體勞動與自我勞動的結合。職校中,學校對集體勞動組織得比較好,因為在集體勞動中,可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但對中職生的自我勞動重視的不夠。其實,自我勞動對青年學生自我約束的勞動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大部分時間的勞動是自我勞動。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向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自我勞動能力很差,大部分學生不會做飯,不會縫補衣物等家務活,就連宿舍衛生也懶得搞,于是有人提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擔憂。
第二,一般勞動與專業勞動相結合。對中職生實施勞動素質教育中,一般勞動與專業勞動要雙管齊下,既要有一般勞動更要有專業勞動。一般勞動可以培養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培養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美德;參加專業勞動不但可以鞏固專業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實踐能力,增長才干。
第三,義務勞動與有償勞動相結合。參加校內的清潔衛生,綠化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為孤寡老人、殘疾人服務的勞動,是大學生應盡的義務,這些勞動可以培養青年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適當的有酬勞動,有助于學生勤工儉學,培養自立的精神和很好的勞動習慣。對職校實施勞動素質教育,要注意義務勞動與有償勞動相結合。
2.中職生實施勞動素質教育的三條重要途徑
第一,公益勞動。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在青少年為社會無償勞動中貢獻的力量越多,他在內心就會更加深切地珍惜那些似乎與其個人沒有直接關系的事物,并且會享受到光榮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職校中也應積極提倡關心他人、熱心公益、扶貧助困等活動,要通過青年志愿者等形式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類公共場所的衛生清潔,照顧孤寡老人,義務家教等服務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從而有效抵制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
第二,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加強大學生勞動素質教育的有力措施,是推動中職生走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的有效途徑。職校每年要組織廣大青年學生,利用假期深入到農村牧區、廠礦企業等生產第一線進行社會實踐,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識服務基層;另一方面,又可在實踐中鍛煉自己,通過與工人農民共同勞動,親眼目睹、親身體驗勞動人民為創造物質財富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感受他們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在勞動中磨煉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第三,生產勞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它既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徑。
三 加強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提高認識是對學生實施勞動素質教育的前提
上至校長,下至每一名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必須提高對勞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把它提高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位置上來,把勞動素質教育同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勞動者緊密結合起來。
2.加強基地建設是實施學生勞動素質教育的保證
沒有基地,實施勞動素質教育是一句空話。學校必須大力加強基地建設,此外,要積極開辟和創建社會實踐基地,組織廣大學生在假期廣泛深入農村、牧區、廠礦,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與農牧民、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是勞動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學校還要將適合學生的工作崗位,讓給學生進行勤工儉學活動,使更多的學生在勤工儉學的同時,得到勞動鍛煉。
3.進行中職生勞動素質教育的規范化管理是取得勞動教育效果的關鍵
目前,中職生的勞動教育一般都是不固定的,是一些零散的一些勞動,沒有指導教師,沒有考核管理,很難起到應有的結果。因此,必須對勞動素質教育實行規范化管理。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環節:一是勞動前動員,即有指導教師向學生講清勞動的目的和意義、任務和要求。做好勞動前的準備工作。二是勞動中指導,即在組織勞動過程中注意培養和發現典型,召開勞動現場會,對學生進行示范。三是勞動后的總結與考評。勞動結束后,要對學生出勤、勞動態度,遵守紀律、掌握技能,完成任務,集體觀念及愛護工具等方面進行考評,由帶隊教師進行總結,表揚先進,指出不足。這種規范化管理,對于學生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很有意義。
4.加強中職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是勞動素質教育的重心
中職生的勞動素質教育既區別于中小學的勞技教育,又不是純粹的為勞動而勞動,它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是培養中職生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行,增強與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樹立關心集體、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優良作風。目前中職生畢業分配就暴露出很多問題,因此,在中職生的勞動中要滲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增強與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遵紀守法、認真負責、團結協作、關心集體、珍惜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激勵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美好的家鄉和自己美好的未來。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勞動素質是一個人諸多素質的基礎,因為人的意志、品德、能力等素質的形成都離不開實踐活動,而勞動又是最好的實踐。在對中職生實施素質教育的時候,也要把勞動素質教育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只有對中職生進行良好的勞動素質教育,才能使他們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磨煉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協作、創新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參考文獻
[1]樓錫錦.試論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內容及實施途徑[J].高等農業教育,2000(l)
[2]蘇富忠等.論勤勞與勤勞教育[J].新華文摘,1998(3)
[3]張玲.應重視對大學生的艱苦奮斗教育[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
[4]聶海清.試論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中介與結合點[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版),1995(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