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作為教學的又一新理念,充滿了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的人文情懷,它使學生在對話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現和認識自我,成長為具有能動性、創造性,富有對話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現代人。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對話式”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3(a)-0181-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它意味著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心扉,彼此傾聽,相互接納,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是一種精神上的相遇。教師也不再是教學管理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昭示著民主、平等。同時,閱讀活動的本質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應鼓勵學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場上,以特定的視覺去理解和詮釋文本的意義,著眼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知道的建構,是在對話合作中生成知識。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對話式”閱讀教學是師生以初始文本(學習材料)為話題,在多向的敞開與接納、交流與碰撞中,實現積累語言、積淀文化、形成語感,進而實現“視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義”(完成作品的價值認同)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閱讀,凸現著創造、生成,張揚著個性、人性,是一種創新過程。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努力去實現這種過程,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對話氛圍。最終,以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
1 “對話式”閱讀教學的原則
1.1 平等性原則
我們知道,平等性原則是針對師生關系來說的,傳統的“獨白”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的是一種傳播者和接受者的“機械式”關系,教師被視為神圣的知識權威,而學生大多數不被看作是有著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主體。傳統的“獨白”式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已經把教師和學生都變成了知識的奴隸。
1.2 開放性的原則
有平等而不開放的“對話式”閱讀教學只能是一個空皮囊。在平等互動的前提下,“對話式”閱讀教學過程要真正地做到開放,那么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討論的問題就應該具有較好的開放度,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墨守成規,讓學生局限在書本所要求他們去思考的那幾個問題中,而應該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的機會。
1.3 生活性原則
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積累畢竟有限,對課文的內容難以理解甚至提出疑問應該既是開放性使然,也是生活性的必然。生活性原則要求教師真正地站在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學生,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想象去代替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生活性的原則具體上來說,就是要注意個體的差異,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待學生,要針對自身的教學實際具體地分析學生的生活經歷,不能盲目地照搬課文,也不能亂定不切實際的教學目標,應該做到有的放矢。
1.4 生成性原則
創造生成原則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要強調的是指導并不是灌輸),學生們充分交流彼此的意見,相互吸取彼此的長處,產生思維的互換,心靈的碰撞,從而形成新的知識和觀念,或者將自己的認識提高到更高的一個層次,這也就是達到了“對話式”閱讀教學的目的了。
2 重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文本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和“媒介”。沒有文本,教師、學生、文本這“三個主體”之間的“對話”關系便無從構建,“對話”也就推動了豐富學生心靈、提升學生文化品味的價值取向。讀者與文本(作者)雙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新課標倡導的探究性閱讀要求學生利用閱讀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環節,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維空間,它強調學生要大膽質疑。筆者認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重視三個方面:設身處地地扣問寫作意圖借以消除時空隔閡,發現作者獨特的生活體驗、審美理想及個人的特質,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和文本對話是中心環節,包括走進文本、獲得情感共鳴的認讀,對文本的質疑思辨、美學建構的解讀及汲取養料、啟迪人生的悟讀這三個過程。
3 建立學生和學生的對話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后,各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后,就不再是原來的一種思想了。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信息時代的個人學習離不開集體智慧。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缺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聯系,學生相互對話、相互影響過程中的教育因素被忽視和浪費,“對話式”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間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思維碰撞與交融,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奧妙與新奇。(1)討論交流。討論交流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好形式。討論的過程是交流信息的過程,這個信息不是別的,是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根據文體及生活實踐或自身認識,通過自讀、自思、自悟而產生出富有意義的深切體會。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發出的信息也不同。眾多的不同意見發出來就形成了信息的交流,達到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的作用。(2)合作體驗。合作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是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智慧碰撞、潛能發揮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每組同學在組內充分交流,然后讓一位同學將本組交流的成果拿到全班展示。
4 推進師生之間的對話
在閱讀“對話”中,師生是頭羊和羊群的關系,教師應當如同籃球隊的“場上隊長”,既是隊員中平等的伙伴,又起著獨特的引導、調控作用,是師生“對話”中“平等的首席”,但師生在“對話”中的“平等”不是“相等”。師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有助于營造民主和諧、真誠互信的課堂氛圍;師生各自在學識、體驗、閱歷上的“不平等”決定了相對稚嫩的學生走近文本(作者)離不開教師引導和扶掖。推進師生達成真正的對話,達成雙方思想上真正的相互回應和碰撞,就必須以尊重為準則:對學生的誤見多寬容引導。在教師與學生交流時,避免居高臨下的發問甚至責問,消除學生在交流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主動言說,質疑問難,建立對話,達成共識。另外,教師要善于傾聽,并且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善于進行角色換位,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問題和觀點。只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才能聽到發自學生內心最深處、最真實的語言。
5 引發自我內心的對話
語文學科實施“對話式”教學,更能無限的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潛力,因為漢字思維內涵的多層次性、漢語文內容的豐富性和漢語文閱讀的多解性,最能拓展學生想象和聯想的空間,最能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多向性發展,最能培養學生回旋噴涌的思辨力和創造力。學生自我的對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的自我對話自覺化、習慣化、理性化。通過與內心深處那個常常沉睡的另一個自己對話,使其醒轉過來,從而“發現自己,發現另一個自己,發現假面具后面一個真實的自己,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