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與學生接觸多,對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們在學校工作也經常說什么樣的班主任帶出什么樣的學生。因此,我們要正言行,用“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來規范與約束自己。學校生活中的一點小細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思想觀,道德觀,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關鍵詞】班主任;有效途徑
【唐】 杜甫 《春夜喜雨》詩云:“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詩文解釋】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它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
作為班主任,不僅要抓住班會,而且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自己的學生。
一、從身邊的生活取材。“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工作中,我制造正確的輿論導向,搞好班風建設,組織和培養堅強的班集體在多年的班級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搞好班級管理工作,就必須搞好班風建設。
案例1:從同齡人身上找參照,自我修正。
組班之初,我發現有的孩子發型太酷太潮,不符合中學生行為規范。在班會中,我請學生看了幾組照片,討論有這樣發型和穿著的人應該是什么樣的社會人。學生七嘴八舌:“像談戀愛的小青年”,“發廊的學徒”,“小混混”……這時,班上有相關發型的同學早已低下了頭。第二天發型就清爽了,服裝也正規了。效果特別好。所以班主任要學會用身邊的資源教育學生。
案例2:從同齡人身上尋找力量,支撐前行。
賀舒婷,現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生,在高二覺醒拼搏進入北大,創造了奇跡。我將賀舒婷寫的“我為什么上北大”復印給學生,利用班會學習討論并寫下心得體會。同齡人榜樣的力量巨大,給了孩子們前行的動力與勇氣。
二、從社會主流媒體與熱點中取材
案例1:我選取2011年快樂女聲總決賽(2011年9月16日)三強終極之戰的視頻作為班會材料。經過五個多月的比賽,賽前不被看好的段林希最終奪得本屆比賽冠軍,此前被視為“奪冠大熱門”的選手卻失利了。我給學生看了總決賽的視頻,請學生分析討論。我給他們的總結是:段林希笑對人生,重在過程,努力爭取,無怨無悔。并對他們提出希望,望他們與人相處合為貴,笑著面對人生好。在這種氛圍的引導下,班級學生相處非常和睦和諧,是個快樂的大家庭。
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愛因斯坦
案例2: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佛山相繼被兩輛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的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發網友廣泛熱議。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我在班會課上給學生看了視頻,并展開了大討論。我們遇到這些事我們應該怎么做?不管他人如何,我們應該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對得起良心,對得起自己所受的教育既可。
案例3:在班會課上,我給同學們介紹了楊佳生于1963年,她19歲大學畢業留校任教,22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24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一路走來,全是鮮花。可是有一天,命運之手突然將這一切全部奪走了——1992年春天,29歲的楊佳眼前的世界突然變得朦朧,經醫生診斷是視神經病變,失明將不可逆轉。隨之而來的還有婚姻的破裂……楊佳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迷茫和恐慌。在與黑暗博弈的日日夜夜,她苦苦思索:“人這一輩子,路該怎么走,是在別人的同情和憐憫下走完這一生嗎?還是在困境中重生?”楊佳毅然選擇了重新出發。她像個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穿衣、學吃飯、學走路……她不肯告別閱讀,不能看書,就聽書,錄音機用壞了一臺又一臺;不能寫字,就學盲文,從最簡單的ABC學起……楊佳還有一個夢——她還想教書。最終重返講臺!請同學們記住,人生都有坎坷,關鍵我們要跨越過去,為了理想而奮斗。忍不住時告訴自己再忍忍。這樣,同學們對自己遇到的困難無奈也能淡定從容面對。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我可以看不見,但絕不能停止前進。”楊佳教授的話給了我們太多的感悟與力量。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陶行知
三、從身邊的同學家庭舉例,進行愛的教育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班主任的愛不同于父母對子女的天然之愛,不僅是個人之間的一種態度,它蘊含更多的社會內容,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班主任對學生的態度常常反映學生所在集體,甚至是社會對他的某種評價。因此,學生往往把班主任對自己的關懷、愛護、信任、評價同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人格價值聯系在一起。班主任的這種情感實際上就轉化為一種社會環境因素在每個學生心目中不同尋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見,班主任的愛對教育好學生是多么重要。
案例1:有同學在校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班同學挺身而出,將事實搞清楚,并妥善處理好。有同學嘔吐,同班同學立即清理現場,扶同學去醫務室等。在班上我對這些身邊的好人好事大力宣傳,樹立楷模,讓同學相互有愛,并體會人與人之間的大愛。
案例2:有的家長不辭辛勞,每日給學生送晚飯;有的家庭為了孩子,舉家從離校遠的區域租住到學校附近,為什么?道理講清楚后,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家長。有利于學生與家長關系的改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讓我們記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
總之,用心取材,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教育,身邊的真實例子讓學生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匡正行為,做到事半功倍。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了我們的孩子。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