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另外,物理規律的獲得是一個從未知走向已知的過程,其本身就充滿了幸福。不過,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過于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在現實功利思想的作用下,教學模式趨于單一化;機械的知識灌輸與訓練,使物理學科所具有的靈性和生趣消逝殆盡,師生都難以感受到“幸福”的存在。筆者認為物理課堂教學要與物理的實質性相聯系,將課堂教學恢復為師生之間快樂的“幸福之旅”。
二、民主與賞識同在,學生敢想敢說
幸福的課堂首先是民主、自由的。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有安全感,摒棄教師的專斷,讓學生感受到平等,有利于有價值問題的生成;遠離冷落與疏離,拒絕對錯誤的諷刺和挖苦。師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相互交流,分享知識和情感,不必害怕出錯,因為有更多的伙伴會與自己商討。
幸福的課堂需要教師有博大的胸懷,用自已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的成功,悅納學生的錯誤。用賞識的眼光去接納每個學生的觀點和疑問,讓學生清晰地意識到思考的過程與方法比結果更為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好”、“很好”等泛泛而談的評價,他提出問題是因為他信任老師、相信同學,希望老師和其他同學對他的思維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評價,幫助他找到問題中的價值所在和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老師的贊美必須是及時的、真誠的、有針對性的,賞識的眼光讓學生的每一個觀點都能得到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收獲的快樂。長期如此,學生的心靈自由舒展,師生間的交流、對話和探討逐漸自然,并成為了習慣。
三、趣味與美感共存,學生好學樂學
與其他學科相比,物理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趣味性,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冰冷生硬的純知識灌輸和機械呆板的習題演練,讓物理課堂頓失趣味性和美感。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更談不上學生探究自然規律的熱情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非常被動、消極。幸福的課堂,應該把物理的趣味與美感凸顯出來,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將學生的學習狀態轉變為“好學”、“樂學”。
中學物理研究規律大多可以與我們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現象構成聯系,將這些現象搬進課堂,學生首先感覺到的是親切感,感受到物理離我們不遠;接著就是好奇,感覺物理有趣;當理清了現象中物理現象后,隨之而來的是物理的自然美感。
四、合作與分享并舉,收獲更好更多
物理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學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應該承認差異的存在,應加以合理的引導和利用,促使學生通過合作在智慧水平、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等方面互補共進,形成更好、更多、更新的思想。
合作的課堂是幸福的,為了同一個奮斗目標,大家相互幫助、相互吸納、相互學習、相互欣賞促使物理課堂走向和諧與完滿;分享的課堂是幸福的,分享讓教學過程不再是單向的情感活動,學生分享教師和伙伴的經驗與方法,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分享到學生獨特的經驗。通過分享將成果累加,獲取知識的全貌;通過分享促進情感的交流,人人在創造幸福的同時享受幸福。
物理教學中,可以穿插物理學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是“合作與分享”讓科學家們獲得了探究未知物理世界的一個又一個成功,讓學生意識到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可貴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通過合作與分享,學生與伙伴的思想融合,智慧匯聚,心靈相通,觀點和認識在合作和分享中不斷地得以修正和完善。
五、甜蜜、適時的評價是愉快教育的甘霖
當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情境對學生學習的狀態有重大影響。積極、幽默的課堂情境,能給學生參與課堂的內驅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意愿。同樣的,學生獲得積極評價、良好鼓勵是他們內心深刻期望的,一旦滿足,就如同機動車添加了油料,會啟動他們勇于前進的馬達。
物理老師在課堂上評價學生時,要懂得多一條評價標準,就會多一批好學生。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可能在同一評價標準下都獲得積極評價。但是,只要評價標準多一些,你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有符合標準的閃光之處。所以物理老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盡量找到學生各方面的閃光之處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就會盡可能多地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成功感才會像蜜一樣盡可能多地流進學生的心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心靈深處,燃燒著想當一個好學生愿望的火花。”也就是說,每個學生內心都渴望得到甜蜜的成功的評價,久之,這種評價會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學生會對自己建立起寶貴的自信,在辦一件事之前,心理就會微妙地涌現出獲得成功評價時的愉悅情緒。這樣的心理自信機制一旦建立起來,就會影響學生一生。而這樣的物理老師,課堂必定是高效的,他自己必定也是生活在快樂之中的。
總之,中學新課程改革提出教育過程要追求三維目標,其中學生的情感容易被忽視,但卻囊括了很多積極的心理學內涵,愉快教育的體驗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維系終身學習興趣的紐帶,在時下提倡構建高效物理課堂的氣候下,有其非常明顯的時代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