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的物理教學注入了活力,我們發現,課堂活了,學生動起來了,但是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有些教師只是追求形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自己成了“牧羊人”,導致了課堂的“失位、失控、失效”現狀,因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來具體闡述這一問題,并反思我們在教學中改善的措施。
【關鍵詞】物理課堂;失位;失控;失效
新課標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度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我們的物理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活躍了,課堂動態了,思維活躍了,讓人感到一種時代氣息。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我們看到了過程和方法的體現,看到了情感和價值觀的滲透。但是細心的觀察,我們也發現,我們的物理課堂也出現了很多極左或極右的傾向,這是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教師的“失位”——導致教師的不作為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對傳統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的權利的消解和課堂獨語的顛覆,也是對學生生命意識和主體價值的喚醒和回歸。但在新課程的實際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學生的主體性,以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一切都是學生說了算,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就意味著教學放任自流、教師無所作為,于是,自主學習演化成了自愿學習、自由學習,教師僅僅是一個旁觀者,甚至覺得自己的介入是對學生的侵犯,完全忘記了自己在場,課堂有限的時間在學生放羊式的活動和教師的觀望中悄然流逝。
比如,在教學《探究凸透鏡的規律》時,由于這是一節重要的探究課,很多教師也意識到應該采用控制變量法,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是由于放的力度太大,老師就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自己選擇器材,自己擺放蠟燭、凸透鏡和光屏,自己調節它們的高度,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驗去尋找凸透鏡成實像、虛像以及不成像的條件。在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之后,學生開始動手采集數據,但是很多學生在光屏上呈現出像之后,只是移動了光屏,就匆匆記錄了實驗現象(如像的大小、正倒)和數據。而教師成了課堂的旁觀者,等到快下課了才發現學生還是沒有探究出來,于是只好匆匆的收場,簡單的宣布結論。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典型的教師“失位”現象。
實際上,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失位,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仍然是新課改物理課堂應該堅守的原則,教和學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價值引領相互統一的過程。所以說,教師的主導是學生主體得以開展的“指南針”,因此,高效的物理課堂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的。
二、課堂的失控——導致松散過度
傳統課堂紀律多為強迫紀律,教師絕對是權威的象征,教師根本不可能允許學生隨便講話。學生只要做好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就可以了。新課程的實施,打破了這種傳統的課堂秩序,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大膽的討論,大膽的交流,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平等相處,也有利于給學生創造一種敢于質疑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的自由和快樂。
但我們也發現,如今的物理課堂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喧鬧的討論多了,寧靜的思考少了;放縱的現象多了,良好的秩序少了。有些學生隨便下位、打鬧,就像逛超市一樣,甚至吃零食,有些學生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做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而我們教師聽之任之,不敢及時制止,生怕戴上了“教學不民主”的帽子。
所以,要提高課堂的效率,就必須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規范。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新課程倡導的理想課堂,應該是既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又體現教師對課堂的有序控制,也就是要讓學生自由但不放縱,約束但不刻板,真正做到民主與秩序的有機組合。
三、參與的失效——導致思維“零碰撞”
新課程實施以來,物理課堂變活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物理可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但在參與的背后,卻透漏出浮躁、膚淺和形式化的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學生的參與和活動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比如,在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當老師布置好任務后,學生馬上進入了探究合作之中,小組內學生積極的參與,一片繁榮,學生雖然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但是由于缺乏好奇心的驅使以及批判性的質疑,從而導致探究的機械化和形式化。當學生采集了實驗的現象后,一會兒是小組討論,一會兒是大組交流,但大多數是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被動的、應付式的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更深層次的思維的碰撞。而課堂的師生交流變成了簡單的一問一答,成為一種邊緣的點綴,因而,這種交流僅僅是沒有深度的交流和形式主義的偽交流。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而實現學生參與的有效性,關鍵是要走出形式主義的誤區,要讓學生從參與的邊緣走向中心,從形式走向實質。創設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是實現學生有效參與的前提;拓寬參與的空間,是實現學生有效參與的關鍵。
新課程給我們的物理教學帶來了新的局面令我們驚喜,當對課堂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也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只有這樣,我們的物理教學改革才能得到穩健、深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水娣. 探析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成功(教育),2011(3)
[2]柴林.中學物理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物理教師,2006,(5)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洋口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