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從心理學理論中,我們知道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 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時,就不能單調地進行讀寫聽說的訓練,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不少名篇,我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探究性問題的設計,旨在提高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
一、詩詞類作品探究性問題的設計方法
1.抓住關鍵詞句,設題探究。
詩歌講究“煉字”,古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之說,又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探究詩詞,應該養成推敲的習慣,用推敲字詞的方法來解讀詩詞。
如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我讓學生品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時,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探究:“詩人望著友人漸漸遠去,卻依依不舍,久久不肯回去,望著友人留在雪地上的一行馬蹄印,詩人會想到些什么?”學生經過探究,也許會想到對友人旅途安全的擔憂,也許會想到友人回家后與親人團聚的溫馨,也許會想到自己何時才能回到故鄉。
2.抓住意境,設題探究。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高明的詩人總是能透過簡短的文字傳遞無比豐富的內在信息。要知道這些信息,必須透過詩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詩歌的意境,探究詩歌意象、意境,領悟詩歌內涵,感知深層情感。但學生對詩詞的意境一般都不大容易理解,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意境,于是我設置了“根據這首曲的意境,展開自己的想象,運用描寫的手法,寫一個不少于300字的片段,可在適當的地方加上詩人的心理活動”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
對詩歌意境的探究,還可以采取讓學生為詩詞配插圖的方式進行,因為詩歌與美術本身就是相通的。例如我讓學生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配圖,通過自配插圖,學生也能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意境。
二、其他作品
1.抓住問題的焦點,設題探究。我在教學《世說新語》兩則時,組織學生圍繞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展開探究、討論。贊成者認為:朋友本來失信,還惡人先罵人,極大地傷害了元方的自尊,元方“入門不顧”是理所當然的。不贊成的認為:罵人是客人一怒之下所說的,再說朋友已經有“慚色”了,應該給人改錯的機會。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
2.聯系實際,設題探究。“語文與生活同在”,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在教學中,如能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一定會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如教胡適的《母親》時,要求學生聯系生活體驗,設計了“生活中你母親(或父親)是如何關愛你的?你當時的感受如何?”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母(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3.挖掘“空白”,設題探究。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空白”的地方,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捕捉這些發人深思的空白點設計問題,推斷探究,一定能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如教《皇帝的新裝》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游行大典完畢,皇帝回宮后,將會怎樣做?”這樣做,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調動了探究想象和閱讀寫作的積極性。
4.評價延伸,設題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的讓學生從課文中走出來,來指導自己的實際生活。比如,我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后,設計了“你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從中有哪些啟示?”這個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生通過探究,可能會得出“要正確對待別人的贊揚”,可能會得出“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可能會得出“對生活,要善于思考”,可能會得出“要讓別人聽你的意見,要講究說話的技巧”……等結論。通過這樣的探究,讓學生用課本中學到的經驗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
新課程改革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學生的頭腦不再是被灌滿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探究性問題就是能點燃這支火把的導火線,思想的火花一旦點燃,創新的火焰就會熊熊燃燒。
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成功的閱讀教學不僅使精湛的語言文字大放異彩,而且它們承載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純凈的感情會伴隨著語言文字流淌到學生的心中。”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既要發展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又要培養健全人格的重任。因此,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應努力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