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多重對話關系的中心應該是每個學生個體作為閱讀主體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因此《新課程標準》中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顯然,這段閱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倡導語文閱讀教學走個性化閱讀教學改革之路。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講解決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該是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珍視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認識和感受,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引上正確的軌道,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
語文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從幼兒園到初中,近十年的時間里,孩子們都是在母語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因此,孩子自幼就有主動學習的潛能,閱讀求知的潛能,表達交流的潛能,探究、創造的潛能,自我完善的潛能。中小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經驗來理解和感悟。 一些教師之所以認為課本、教參或教師自己心中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確的答案,之所以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其實質就是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潛力的不信任。那種誘導學生猜測預設答案,“引君入甕”的“啟發式”提問應該及早廢止,而代之以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閱讀潛能。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終身學習的觀點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勢在必行。而讀書習慣主要指的是閱讀的習慣。著名作家梁曉聲曾說過:“閱讀的習慣可以使人具有特別長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可見,中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我們首先要在語文課堂上營造一種“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閱讀的樂趣和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老師有責任讓學生明白:一個希望自身優秀的人,是應該親近文學的,親近文學的方式當然就是閱讀。我們可以通過樹立榜樣、以身作則、隨機指導等方式,引導學生逐漸地愛好讀書。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做摘抄、做讀書筆記、進行仿句仿段等練習來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語文老師應該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應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著重從培養學生朗讀和默讀的習慣,培養精讀和略讀的習慣,培養愛讀和多讀的習慣,培養寫讀書筆記和心得的習慣入手。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還應該努力通過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愛上讀書,養成自己找書讀,多讀書的習慣。
此外,教師還要千方百計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傳統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滿堂課講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則滿堂課記筆記。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的閱讀個性就這樣被扼殺了。而真正有意義的閱讀,首先應該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然后是學生之間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參與后,則是學生、教師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可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成了文本與學生的中介。在教學中,要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的態度,要蹲下身子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作交流,沒有師道尊嚴,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絕對權威。 教師中介地位的確立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的前提。每位語文教師都應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放下“權威”的架子。
要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還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獨特的感性和經驗模式參與解讀才能感悟的,所以他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是極富個性化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領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師都應該抱著寬容、欣喜的心態去對待。要引入“容錯”的評價理念,要能適度容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種種差錯,這樣學生就會在閱讀過程中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師生間才會有認識上的溝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靈上的對話。在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被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學生才能飽嘗個性思想被肯定的快樂,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和閱讀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個性化的創造潛能,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激活閱讀潛力。
四、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
我校每天都有三十分鐘的早讀時間。早讀課上,我從不占用時間講課,而是讓每個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閱讀。早讀課成了學生的閱讀天堂。每節早讀的最后五分鐘,我都會安排學生輪流推薦一篇佳作,并陳述推薦理由,所推薦的作品來自課內外均可。這是每天早讀最令學生期盼和心動的時刻。即使在課堂上,我也盡可能多留出時間讓學生去閱讀 。很多教師在閱讀課上喜歡喋喋不休的講述課文背景、作者介紹、分析課文等等,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一節課下來,學生根本就沒多少時間去閱讀文本。
偶爾聽課時發現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常常把學生的閱讀、討論變成走過場,沒有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學生只能揣摩老師的意圖去猜測答案,哪里能夠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呢? 其實,當教師拋出一個個問題后,學生自然會急于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探求真知,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問題,教師不應急著分析、解答,也不應讓學生馬上進入討論中,而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還可讓學生在文中深有感觸的地方作批注,寫上自己讀后的感受、想法,或是發表議論。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文開頭引用課標的要求,強調了對學生閱讀體驗的“尊重”,對學生獨特感受的“珍視”。只要我們真正做到了“尊重”和“珍視”,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升,使學生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文字的過程中,閱讀個性得到了張揚,閱讀潛能得到了充分激活。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終會有超過教師、超越文本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