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已成為大勢所趨。作為弘揚中華文化、培養高尚情操的重要學科,中學語文自然成為了改革的重點對象。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表明,傳統應試教育僅以提高分數與升學率為目標,多種弊端突顯,使教學質量偏低的狀況始終不到改觀;而素質教育強調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以推進中學語文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軌為著力點,從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實現教學方式創新等方面深入探討了提高其教學質量的主要對策,以促進該學科的綜合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提高。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策略中學語文是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培養高尚品德的重要載體,也是高考重點考查的科目之一,提高其教學質量對學生個人乃至對整個社會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然而,當前我國很多地方的語文教學仍然處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上,學生興趣不高、知識面狹窄,教師授課方式老套、缺乏針對性,導致教學質量低下。所以,如何促進中學語文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變、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就成為了教學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一、寓教于樂,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是教師教授與學生接受的雙向過程,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又占據主導地位,毫無疑問,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的強弱對于教學質量的高低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擺脫傳統古板的教學模式,寓教于樂,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有句俗語道:生活處處皆語文。由此可見語文這門學科與生活的聯系之密切。語文本應貼近生活,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現在的語文教學活動往往使學生無法將大部分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導致學生淡忘其所學,甚至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有用性產生了質疑,最終喪失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為了使語文教學最大程度地貼近生活,教師可以適當地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時刻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比如,定期舉辦演講比賽、話劇表演、古詩詞鑒賞、課文讀后感寫作活動等。同時,在講解科普性文章時,教師可以用做實驗的形式進行輔助講解,使學生了解所學科學知識的真理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在講解經典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和音頻資料。講課之余,教師也可讓學生模仿經典作家進行創作,甚至可以進行詩詞寫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將好的作品編輯出版。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著名作家、學者來校演講,以縮短學生與名家的距離感,讓學生感覺到杰出的作家就在自己身邊,著名的作品就源于自己的生活。
2.轉換角色,多彩課堂
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不斷地、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以達到提高考試分數的目的。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承擔輸出知識的角色,缺乏有效的回饋,不能準確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常常與教師的思路發生偏差,不能緊跟教師的進度,最終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極其有限,與教師的期望相差甚遠,整體教學質量偏低。
因此,教師應跳出應試教學的樊籠,積極向素質教育轉軌。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導者,認為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展開,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接受范圍,等等。在素質教育框架下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擔當課文的講解者,教師則作為聽眾與評審隨其他學生坐在講臺下,認真傾聽、記錄學生的講解,并在講解結束后進行適當的糾正與補充。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大大提高,敢于向教師發問、向權威挑戰,更能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真正理解并掌握其所學。與此同時,教師也能夠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接受能力,在以后的教學中更有針對性,使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發展。經驗表明,團隊合作學習比個人單獨學習更高效。所以,教師可以按區域劃分小組,在課堂上積極組織小組討論,使學生成功融入教學。課后教師可以布置話劇表演等作業作為小組活動,在增強團隊凝聚力之余,還能促進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從而提高整體效率,不但能提高語文成績,更能增強學生學習與合作的能力。
二、增強師資,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這一雙向過程中,雖然學生是課堂的主導者,但教師終歸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其重要地位仍然不可忽視。語文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唯有知識淵博、品德高尚、方法獨到的教師才能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取得成功。因此,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注重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不斷發掘先進的教學方法,不古板、不老套,科學高效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
1.全面提高,為人師表
學校方面應加大對教師培訓資金的投入,定期檢查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情況,注重提高教師的思想境界,在深入培養本校固有師資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校外先進教師,全面增強師資力量。
作為教師個人,則應注重自我提升,在思想品德與科學文化兩方面共同進步。唯有學識深厚、涵養較高的教師才能真正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使命,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與崇敬,才能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這門課程;而唯有品德高尚、境界崇高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身作則,不僅用知識武裝學生,更能用美德感化學生,使學生的思想積極向上,從而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體現的就是這種潛移默化之理。同時,在知識儲備方面,教師應跳出教材的樊籠,貼近生活,融入社會,努力汲取社會的即時先進思想。還應積極拓寬知識面,進行廣泛涉獵,做到對凡事皆有所了解,對語文則可謂精通。
2.創新思維,實踐教學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中學語文教學圍繞教科書展開,缺少實踐活動,教學方式也顯得古板、老套,且教師授課多以單向灌輸為主,很少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和鞏固情況,造成教學質量普遍偏低,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大相徑庭。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一切教學活動均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不斷創新,努力開拓語文教學新思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擺脫原有的古板教學方式,不再局限于對課文字句的逐一解讀,而是用少量的時間講述典型的段落,余下的大部分時間則用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及為學生答疑解惑。只有學會創新思維,用新的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才能使學生掌握獨立思考的技巧,使之在以后的學習中如魚得水、取得最終成功。
同時,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深入生活、融入社會,做到學以致用。此外,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經常進行聽說、閱讀、推理、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盡快把中學語文教學轉到素質教育的框架內,全面提高該科目的教學質量,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標,也是全社會的迫切要求。雖然現在的語文教學仍然存有應試教育的影子,但只要學校注重加強師資力量、教師注重自我全面提升、學生注重主動學習實踐、家長注重配合及監督,中學語文教學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不僅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還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推進該科目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C.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出版社,2005.
2曉蘇.語文教學與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