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學習的實踐活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核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思想品德課程新課程理念自主學習能力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學習的實踐活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核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大膽探索和積極實踐,取得了一些教學經驗,獲得了一些教學成績,現作簡要簡述,與同行分享。
一、留出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自主學習過程,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通過自我學習、自我質疑、自主討論等方式學習和理解教材內容。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被動的,只能在教師所設計的框架里“打轉”,不僅束縛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前提。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拒絕不良誘惑》這一章節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對于這一章節內容的學習,可以在要求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的前提下,誘導學生把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和對比,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自主討論,要求學生針對目前社會上所存在的青少年犯罪提出解決方案,并在組織全班同學開展分組討論的基礎上,要求各個學習小組將“研探結果”提交到班上進行交流,集思廣益,深入“調研”。教師通過這種教學策略,真正確立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裨益。
二、營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自學自勵。”即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同時,還要自覺進行自我學習,并把自己造就成為可以終生自主學習者。鑒于此,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證明,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應積極營造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樂趣。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關愛自然關愛人類》這一章節時,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純教條式講授方式,讓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開展討論,并在自我領悟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即教師在指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進行小組討論后,對于學生所提出的“當代中國的最基本國情是什么……我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方面基本國情是怎樣的……我國當前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應如何面對……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如何履行環保義務……我們這個地區應該怎樣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我們作為當代的中學生能為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做哪些事情……”等問題,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并認真作匯總整理,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主題,并通過循循善誘幫助同學們得出最終答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給予每一個學生發言權,并給予積極肯定和贊揚,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快樂,這對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到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在吃透教材的同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自主學習的內容處于初中學生實際智力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能夠“跳一下就能夠得著”,從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打擊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三、“授之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直接講授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被教育界的有識人士所積極倡導。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摒棄傳統的壓抑學生成長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重新定位師生角色,優化課堂學習環境,支持學生發表不同意見,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使學生學會“織網”和“捕撈”,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取“知識之魚”。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挫而不折積極進取》這一章節時,可以先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路,即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樣的思路考慮問題,然后,教師給出資料,讓學生自主思考。(資料:有一個女兒對父親抱怨她生活的種種艱難,說她不知該如何去應對生活,并流露出自暴自棄的思想。作為廚師的父親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當著女兒的面把胡蘿卜、雞蛋和碾碎的咖啡豆分別放入開水中煮。20分鐘后,父親把蘿卜、雞蛋撈出來,把咖啡泡在一個杯子里。看著不解的女兒,父親讓她先摸摸胡蘿卜,女兒發現胡蘿卜變軟了;又讓她打破蛋殼,她看到的是煮熟之后凝成一體的雞蛋;最后,父親又讓她飲咖啡,女兒不解,問她父親,這意味著什么。父親解釋說:“這三樣東西都面臨著同樣的逆境,即煮沸的開水,但它們的反應卻是各不相同的。胡蘿卜原本是強壯的,但進入開水后變軟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但經開水一煮變硬了;而粉末狀的咖啡豆進入沸水后,反倒改變了水。”“你會是哪一個呢?”他問女兒。)教師展示完資料后,反問學生:“你們會是哪一個呢?”然后組織學生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個思路開展討論:“胡蘿卜、雞蛋、咖啡豆的不同反應,分別代表了人們在遭遇挫折后的哪些態度……面對挫折,同學們應該保持什么態度……戰勝挫折,具體有哪幾種有效的方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遇到挫折時是怎么樣的態度……經過學習,同學們認為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戰勝挫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照本宣科地講解,而是只為學生提供思路,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和分析,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通過課外書籍和網絡等渠道獲取更多的信息,并鼓勵學生寫課后隨筆等,從而在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時,使學生能運用已有的條件尋找更多的獲取知識的途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新課程理念為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將新教學理念付諸實踐,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項工作做到實處,并努力做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