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常人的印象中,30萬元左右的車型應該像奧迪A4L這般:寬敞的車身、舒適的座椅、便捷的科技配置等等。總之,擁有此等身價的車型理應不該向奧迪A1這樣,擁擠的后排空間、硬邦邦的座椅。只不過,兩者在終端銷售市場相近的售價還是令我們充滿好奇:兩款奧迪車各自的“粉絲”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了對兩輛奧迪車進行一番橫向對比,我們特意請來三位神秘的“賽車手”。必須要提一句的是,從本期開始,我們將不定期地從CAM車友會的會員中抽出幸運車主成為我們的幸運嘉賓,一起和我們共同制作試駕欄目。
本期,三位主人公將從擁堵的北京西三環接車,一路西進,在西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分別體驗兩款奧迪車的性格。為保留一定神秘感,在這里,我們暫時先將他們稱之為“Black”、“White”和“Red”。
本期話題:兩廂車和三廂車哪類更適合?
Black
我更喜歡三廂車,我習慣在車里睡覺,顯然兩廂車的空間不夠我耍的。有一位同行前輩說過:“靈感來源于移動且封閉的空間。”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開車的時候,會有很多idea,讓人很有創作的沖動,所以我對舒適度的要求會有很多,反而開起來不會有太多的奢求。
White
之于我,盡管我更青睞吉普等大排量車型,但聽同行的記者介紹,奧迪A1絕對會讓我改變之前對這類小車不算友善的看法。當然,奧迪A4L同樣很出色,寬敞的空間,舒適的配置……但或許由于我的性格使然,這種定位相對傳統的車型并不能觸動我的神經。
Red
前些年在歐洲的時候,我開的就是兩廂車??赡苁俏幕町惏?,沒出國之前覺得三廂車挺好,家里買車的時候,都覺得不買三廂車就不算真的買車了,可是到了歐洲,會發現這完全是一種汽車文化落后的意識。其實,在歐洲兩廂車普及率很高,這種車既好開也省油,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從設計上看,兩廂車更注重個人的性格釋放,追求時尚和潮流。拿奧迪A1來說,可能會推出很多特別版,但奧迪A4L肯定不會。三廂車無論從外形還是實際駕駛中,都顯得過于商務了,設計上考慮了太多家庭和商務因素。當然,兩種設計都要求有很高的造詣才能設計出杰出的作品。
對于年輕時尚的購車者,外觀和操控所占的比重也許會稍多一些;而相對保守些的中年購車者往往更注重車的性價比和乘坐舒適程度體驗等其它因素。因此,對于兩廂車和三廂車的問題,還是要根據購買人群的使用需求來看。
即便奧迪A1的初始印象足以把所有人征服,但與大街上所處可見的奧迪A4L相比,去年10月上市的奧迪A1直到今天仍算的上是“稀有動物”。其實,這怨不得奧迪A1。畢竟,與大眾POLO相仿的車身尺寸換來的竟是近3倍于前者的價格。而如果恰好碰上一位“鋼炮愛好者”,30萬元也足以買來一輛高爾夫GTI并加以進階改裝。
因此,奧迪A1絕對不是一款以“走量”為目的車型,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它是一款賣設計、賣概念的產品。道理就好像法國的名牌洋裝,或許穿著起來并不如普通棉衣舒適,但強烈的設計感和華麗裝飾的象征意義遠遠超過衣物使用價值本身。如果你懂得欣賞并有能力接受,高昂的售價就另當別論了。
生產動力強勁、高品質的豪華汽車是奧迪所堅持的造車理念。而對于這一理念的理解,既可以像奧迪A1一樣,著力強力車輛的設計感,也可以向奧迪A4L一樣,走家庭與商務并存的實用路線。
對于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奧迪A4L,能說得并不多。如果在30萬元的價格區間中,只能選擇一款車,并且既能保證實用性也能不跌面兒,十有八九我會選擇奧迪A4L,因為它非常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則。其實,抱有同樣想法的朋友絕不在少數,今年一季度2萬6千余輛的銷量業績足以說明一切。
城市公路
出發!在一番扯閑篇兒之后,兩輛車精神抖擻的開始向西山挺近。由于我們選擇的出發時間恰逢早高峰行將結束之時,因此在較為通暢的路況下,兩輛奧迪車奔跑甚歡。
或許有人會抱怨,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比賽。的確,對于搭載1.4T+7速雙離合的奧迪A1來說,90kW的最大功率要比擁有2.0T+CVT無級變速動力組合的奧迪A4L要遜色不少,后者最大功率達到了132kW。然而,這不是一個數據代表一切的時代。由于奧迪A1的自重僅為1215kg,因此它的加速感更為直接,盡管這并不排除較深油門所帶來的錯覺。至少在城區來看,我與率先體驗奧迪A4L的“White”想追上“Red”的A1并不十分容易。
總體而言,兩車在城市路況中實力相差無幾。奧迪A1勝在輕盈的車身,不過一旦開啟發動機啟停功能,重新推入D擋后發動機會有大約不到半秒的延遲,一些眼疾手快的“的哥”總能搶先一步。而奧迪A4L的優勢在于更勝一籌的動力,在通過較長的街區時,總能縮小或進一步擴大于奧迪A1的差距。另外,奧迪A4L的超車提示燈也更為友善,通過前后車身雷達的測量,奧迪A4L在并線超車時顯然會更加穩妥。
在拐入直通向西部山路的高架橋后,此前均衡的態勢很快就被打破?!癢hite”適時地將擋位掛入S擋,結果一目了然,我們的A4L很快就取得領先。通過手臺獲知,“Red”始終將A1的擋位定格在D擋,更多時間是與坐在后排的同行記者探討A1的六邊形一體化進氣格柵與相互撞色的車身、車頂設計。而坐在副駕駛位置的“Black”也沒閑著,新一代MMI多功能交互導航系統讓他對此車的印象大為好轉。盡管這是要價不菲的選裝配件,但就從手臺中“Black”不時傳來的驚嘆聲中,我相信定會有眾多消費者樂意購買這項配件。這就是奧迪的優勢,它總能夠讓消費者接受并且喜愛這些精良且功能不凡的配置。
開始行程之前,我們將這段高架橋的終點設為第一個換乘點。顯然,“White”并沒有過足車癮。盡管他一路上始終向我灌輸“男兒當騎趴賽”的概念,但一段時間的高速行駛后,A4L的動力儲備顯然讓“White”比較滿意。另外,A4L修長的車身和較之往代前移的前懸更容易形成行進中的躍動感,如果將座椅調至極低的角度,駕駛者很容易擁有駕駛跑車的視覺誤差。
山道試駕
接下來的道路是頗有難度的山間公路,并不時有運送渣土的大車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除了山間行車潛在的安全隱患外,大車所遺撒的渣土也對車輛的隔音性和舒適性提出了挑戰。
和此前的人員順序一樣,我同“White”坐進了精悍的A1。由于并不是初次接觸這款小車,因此在出發前我不免對A1在山路的表現大贊一番。“White”到底是個急性子,話音未落,便一腳地板油竄了出去。
與POLO等誕生在大眾PQ25平臺的小車相比,奧迪A1的底盤可以更為有效的抑制各種來自路面的震動,在山間直線急加速時,對于風噪的控制也要優于MINI等競品。只不過,由于并未配備隔音棉,發動機的噪音在山間顯得尤為躁動。進入多彎道路,經典的1.4T+7速DSG的組合非??煽?,以至于習慣了手動擋車型的“White”對A1升降擋時機的把握連連稱道。另外,由于配備了換擋撥片,通過彎道弧心后的加速更加隨心所欲。盡管7速制品更關注與燃油經濟性,但卻足以保證A1能夠始終保持愉悅且暢快的駕駛狀態。
待我們駛出很遠一段距離后,坐在A4L上的同行記者撥通了我的電話,他們竟然還未出發!原來,從擁擠的A1挪進寬敞的A4L是如此幸福,特別是對于我那位此前始終坐在后排,且身材健碩的同事來說。
的確,奧迪A1的車身尺寸分別為3954x1740x1416(mm),軸距為2469(mm)。盡管A1較之大眾尚酷等兩門車型來說擁有更為寬松的頭部空間,但對于舉家出游而言,A1仍不是個好選擇。相比之下,奧迪A4L占盡了優勢,4763x1826x1426(mm)的車身尺寸外加2869mm的軸距足以保證4位乘客都能擁有最佳的坐姿。而且,前排的座椅通風/加熱功能所帶來的舒適感也不是A1所能比擬的。
在我的再三催促下,A4L才不緊不慢地攆了上來。后來在返程的路上,我發現駕駛A4L行駛在山路確實沒有太多激情可言。擁有前后多連桿懸掛的A4L在調校上偏向于舒適,高速進出彎時貼合恰到好處的側傾很容易讓人放棄繼續加速的想法。另外,A4L的變線盡管指向清晰,但沒有A1那般強烈的同步感。
試駕感受
Black
“我想奧迪A4L可能更適合我,我喜歡它的舒適性,我的工作更多的時候會在路上,我需要一個舒適的‘家’。動力上,A4L也不落下風,反觀奧迪A1更像是公路上的大玩具。奧迪A4L的配置也很豐富,皮質座椅看上去就很舒適。總之實用性比較強?!?/p>
White
“對于我來說可能會選擇A1,這與我之前的感受是不同的。一開始我沒想到這個小東西能爆發出如此驚人的力量,對于熱愛青春的人不可錯過?!?/p>
Red
“也許這兩款車都不太適合我,我對車的觀點始終是實用即可。品牌并不是最重要的。從設計上看,奧迪A1要更加激進,而A4L則較為保守。不過,對于這種傳承了多年的品牌,家族的東西就是最好的,經歷了這么多的風雨,這么多代設計師的考量,我相信是最棒的。”
靜態報告
地點:山道休憩處
本次試駕選擇的靜態拍攝地是一處桃花盛開的空場。坦率的講,我們并不認為這片桃花與眼前的兩輛奧迪車有任何關聯。如果按照俗套的想法,會將A1開到三里屯或者798這樣充滿設計感的地方,再把A4L開到精英薈萃的金融街。嗯,這才是它們應該出沒的地方。當然,如果按照我的設想,就定不會有接下來對車輛悠閑的品頭論足,高昂的停車費足夠令我撓頭。
觀察奧迪近些年的產品變化可以看出,奧迪對于高品質的表現手法從去年開始明顯的改變。從前,比如上一代的A6L和我們眼前的A4L,內斂且典雅的元素覆蓋了車型內外。比如,奧迪A4L就使用了胡桃木裝飾條。這在奧迪新一代產品中是不可想象的。就拿它身旁的A1來說,靈感來源于飛機發動機的空調出風口無論從設計感還是實用性上講,都足以秒殺那些裝飾老氣的車型。再比如,盡管使用織物面料座椅,但A1的縫制工藝絕不會讓你產生任何廉價的感覺。而簡化的MMI系統同樣充滿了金屬質感。甚至在轉動任何一處旋鈕時,都會發出金屬特有的摩擦聲。
當然,A4L同樣有它值得驕傲的地方。清晰且標示分明的按鈕絕不會讓你手忙腳亂。另外,更勝一籌的舒適性配置,比如自動恒溫空調、多碟音響、DVD屏幕,從而能夠保證成員在長途駕駛時不會感到疲倦。在目前的中國,絕大多數消費者顯然更愿意把錢花在這些能夠放松感官的配置上,而不是那些花哨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