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比亞迪宣布延長整車質保政策,5月,龐大雙龍也宣布延長整車質保。自從去年韓系車打出同步世界水平的超長質保這張“王牌”后,跟風者紛至沓來,眾多車企圍繞“延長質保”開演了一出營銷大戲。
記者近日走訪了一些4S店,發現“超長質保”成為許多銷售顧問向消費者強調品牌優勢的一條重要理由。“超長質保”究竟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少利益,應該成為消費者的購車重要條件嗎?
在采訪多家品牌經銷商售后服務部門后,記者發現,在“超長質保”的模糊概念下,各車企具體的售后質量保障條款千差萬別;對于“超長質保”,必須仔細鑒別,不能輕易聽信銷售顧問的“忽悠”。
“整車質保”忽悠人
千萬不要以為N年或N萬公里的質保期是指車上的大多數零件。實際上,一些廠家是以全車中質保期最長的零件的質保時間或里程來進行宣傳,稱為最長質保。而最長質保多選擇發動機、變速器中極不易損的零件作為標準,實際意義并不是很大。
而目前絕大多數企業所宣傳的“整車質保”大多同樣是忽悠人的概念。在國家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多數廠商的整車質保都僅包括發動機、變速器、底盤、懸掛、傳動機構等主要零部件。而日常用車過程中損耗最為嚴重的許多零部件被車企歸為“易損件”另行規定。
雖然“易損件”質保周期短無可非議,但在實際銷售過程中,卻幾乎沒有銷售人員會主動向消費者進行介紹,許多銷售、售后服務人員甚至都不了解易損件詳細質保周期。記者以消費者身份電話采訪了一家4S店,該店售后服務人員向記者朗誦文件式地介紹了該品牌的“超長質保”后,當記者問及“易損件”的問題時,該售后服務人員數次放下電話詢問同事,最后甚至要求記者到店內看車輛使用手冊。
一邊是大張旗鼓宣傳“超長質保”,一邊是對“易損件”質保周期的詢問知之甚少;有備而來的記者尚且無法從銷售終端了解質保詳情,何況那些并不了解內情的消費者?
易損件質保差異大
在調查了一些主流品牌的易損件質保周期后,記者發現,雖然終端銷售對易損件質保“集體失語”,但不同廠家對易損件質保的規定其實天差地別——好的堪稱標桿、最差的竟沒有質保。
以長安福特福克斯為例,其用戶手冊上規定了質保周期的易損件達16項,周期從1個月或1000公里到1年或2萬公里不等。但同為美系品牌并時常問鼎月度乘用車銷量冠軍的上海通用則沒有規定易損件質保周期,記者致電上海通用售后服務部門得到的答復是:“由于易損件沒有明確的消耗標準,上海通用品牌是不規定易損件質保的,損壞的話只能由消費者付費維修或更換。”
不僅合資品牌,自主品牌的質保政策也相差甚遠。以奇瑞瑞虎為例,其整車質保周期為2年或6萬公里,并未說明維修零件質保周期,對易損件統一實行3個月或5000公里的質保周期。較之奇瑞,吉利帝豪EC7的保養手冊則分類詳細注明了數十種零部件維修保養周期,還聲明:“未注明的零部件保修期為12個月或10萬公里”。
實際上在不考慮二手車價值、重點評估用車成本的情況下,易損件質保才是消費者需要詳盡了解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