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情緒狀態有助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如何讓學生在高度興奮的狀態下完成課堂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是老師應該努力追求的。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在激活學生學習欲望上狠下工夫。課前下足工夫備課,課上總使學生的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促成學生高效學習,增強學生的內部動機。 教師怎樣做才能實現高效課堂呢?長期思考,偶然得之,集腋成裘,遂有下面的四個方面的經驗。
一、鉆研教材,達到懂、透、化、活舉重若輕的境界
教育大師錢夢龍老師說過 :“這法、那法,不鉆研教材就是無法。”教法從哪里來,只能從教材中來。教師只有像佛教徒面壁參禪那樣參透教材,才有底氣,上課時才能左右逢源,觸類旁通。 教師鉆研教材,首先要“懂”,即自己要弄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追根究理。其次要“透”,即透徹地理解教材,一知半解只能照本宣科。再次要“化”,教學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化”的功夫,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化靜為動,化被動為主動。最后是“活”,即不但要活學,更要活用。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活知識。通過這四步達到舉重若輕的境界,也就是“解讀教材——駕馭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
如何參透文本、研透教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對課本的內容拓寬、加深、加厚。因為知識進入到教材的層面就已經是落后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拓展,提升學生思維含量。
第二,對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法加工。 使教材的統一性與學生的差異性有效對接,實現教材的重組與再創造,使知識變得鮮活、生動、簡練與凝重。
第三,善于變換角度闡述和處理教材。課本的概括性和思考角度的單一性往往容易制約學生的思路。教師要以此為基礎,改變思考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產生新的發現。
第四,講出教材的新意,揭示隱藏在文本之后的真理。學生能夠看懂教材,并不一定能理解教材的內含和隱藏在教材中更深刻的道理,教師應作必要的點撥。
第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傳授方法。任何一門學科不僅應該傳授給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方法,更要引導學生思維方式與方法的轉變,教學水平的差距往往是教學方法的差距,教學質量的差距往往是學習方法的差距。“方法是智慧的象征”。
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沒有問題,教學就無法進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思考決定學習。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引發學生的質疑、探究、發現,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上光的折射時,把一顆銅幣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讓學生同時從側壁和水面去看銅幣,發現有兩個銅幣。從而激起學生的疑問,引發學生的興趣。又如,教師在學生學習了一些有關電磁鐵的知識之后,提出“怎樣測量電磁鐵磁性的強弱?怎樣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怎樣改變線圈的匝數?”這一系列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同學交流合作。
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呢?
第一,要在關鍵點設問。例如,教師在講完慣性現象后,讓學生在給定實驗器材的基礎上,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物體具有慣性——我們知道了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我這里有一塊木塊,有一小車,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這個木塊有慣性嗎?這樣的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的思維馬上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樣有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這個關鍵點一經突破,學生對慣性的理解就會迎刃而解。所以要善于在關鍵點設問。
第二,要在疑難點設問。例如,在有關二力平衡的第四個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設計上,教師有意識地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這兩個力不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就像這樣(教師邊說邊把小塑料用剪子從中間剪斷,物體立即失去平衡),小塑料會如何呢?讓學生在懷疑中,通過形象直觀的演示得以解決。
三、點撥誘導拓展,啟迪學生思維
點撥既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遵守教學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適時、巧妙、靈活地點撥,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例如,講了牛頓第三定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甲、乙兩人進行拔河比賽,甲勝了,那么甲勝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一提出,全班同學立即分成兩派,A派認為:甲對乙的拉力大于乙對甲的拉力。B派反駁A派道:甲、乙間的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應相等,甲勝的原因是甲的體重大于乙的體重。A派反駁道:決定勝負的應是水平拉力,重力是豎直方向的,與水平拉力無關。通過爭辯,兩派都覺得各自的觀點欠妥,那么決定勝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這時教師應不失時機的引導、點撥,得出決定勝負的只有地面對甲、乙兩人的靜摩擦力。若雙方靜摩擦系數相同,因最大靜摩擦力取決于雙方對地面的正壓力,故體重越大,地面對他的靜摩擦力也越大,獲勝的可能性也越大。點撥時應注意兩點。
第一,教師要準確地把握點撥的時機。孔子云:“不憤不悱,不啟不發。”點撥應是在學生的憤悱之際,在學生思維的關鍵處突破,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突破。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學中,教師將一個癟的空牙膏管放入盛水的容器里,它沉入水底,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學生說:因為牙膏管比水重所以下沉,也有的學生說:因牙膏管是金屬做的,所以下沉。此時教師把癟的牙膏管鼓成空筒狀,再放入水里,卻不下沉,學生面對這種“矛盾”,必然思想活躍,開動腦筋尋求答案。當學生心欲求而不能時,教師才進行點撥。
第二,點撥時,要點到要點上。這樣才能讓學生由似有所悟到恍然大悟。例如,知道了浮力產生的原因是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物體浸入液體中,對它進行受力分析,它應該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呢?當學生正在疑惑而不得解時,教師點撥到:浮力產生的原因是,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所以分析了浮力就不應再分析壓力,或分析了壓力就不應該分析浮力。從而使學生恍然大悟。
四、讓學生在隨堂練習中,彰顯生命的活力
著名特級教師朱德江曾說:教師的課堂智慧在一個個隨堂練習的展開中體現。課堂上,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某些基本功訓練,是科學教學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形成各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不能把大量的基本功訓練都推到課后完成。
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只是形成能力的基礎。知識并不等于能力。要讓學生形成各種能力,如:分析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實驗能力等,必須通過學生的反復練習才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所以課堂上,用必要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這種訓練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的各種作業。但這種訓練必須是有計劃、有目的,教師對訓練進程應有檢查、有反饋,對出現的問題應給予矯正。
在教學實踐中,要使課堂訓練達到預期效果、關鍵仍在于備課。
第一,定好每節課的訓練內容。首先,應根據教學計劃、教材及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具體訓練內容。可以列入基本功訓練的內容有:解題訓練,包括常規的解題訓練和一些特殊方法的解題訓練;理解和分析問題能力的訓練;實驗操作能力訓練;探究題的訓練等,一節課的訓練內容不能安排太多。
第二,每節課都有明確訓練要求。對程度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應“一刀切”。但應有一個所有學生都必須達到的最低要求。如,現在正在學習中的元素符號、化合價的記憶,化合物的書寫與讀法必須在課堂上都過關。
第三,多種多樣的訓練方法。一般說來,訓練方法有:口頭回答或闡述、推理,進行某些操作(特別是實驗操作),若干學生進行板演或者完成某些書本作業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以多種形式、層次應用到實踐中。
第四,妥善安排訓練時間.可以先練后講,也可以邊講邊練,還可先講后練,或者講一段練一段。
第五,課堂訓練,力求避免“放羊式”。教師應認真巡視、指導,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對較為集中的問題應及時矯正。總之,課堂訓練必須是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
科學教材的“文”就是書面材料,而科學課的“本”就是知識,就是能力,就是科學研究方法,就是在課堂的熏染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教師只有讀懂、讀透、讀活教材,才能吃透“文”,才能悟透“本”,心中才有底,才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的收獲最大。 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重新組合,開創教材的第二次生命,把靜態的教材激活。課堂上教師才能達到“背講”的境界,爛熟于心、脫口而出、出口成章的境界。教材內容皆出于吾之心、吾之口,注意力,由教學內容轉移至學生,是一種駕輕就熟、揮灑自如的教學藝術。
參考文獻
[1]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張大昌.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物理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如齊.洋思初中的教學理念與實踐[M].河海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