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瑞典人克洛普以登山為生。1996年春,他騎自行車從瑞典出發(fā),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了喜馬拉雅山腳下,與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離峰頂僅剩下300英尺時,他毅然決定放棄此次登峰,返身下山。那意味著前功盡棄、功敗垂成啊。而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在于,他預定的返回時間是下午2點,雖然他僅需45分鐘就能登頂,但那樣他會超過安全返回的時限,無法在夜幕降臨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卻無法認同他的決定,不聽他的勸告,毅然向上攀登。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到達了頂峰,但最終錯過了安全返回時間,葬身于暴風雪中,讓人扼腕嘆息。而克洛普經(jīng)過對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在第二次登山中輕松地登上了峰頂。如果克洛普也一味地追求執(zhí)著,不顧一切地去實現(xiàn)目標,那么他將和其他同行者一樣葬身于暴風雪中。但是他學會了示弱,學會了審時度勢、把握全局、以小忍換大謀,最終他攀上了成功之巔。
從故事中克洛普的做法,筆者聯(lián)想到了教學中我們的行為與做法。新課程雖然已經(jīng)全面實行了,可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具有明顯的知識優(yōu)勢,說一就是一,猶如故事中的登山者。在學生面前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學生能夠把我們傳授的“本領”吸收,可往往卻事與愿違,學生根本就不領情。怎么辦?我們是否可以根據(jù)此學科的特點,分析學生的心理,尋找一條學生能夠心甘情愿參與學習的途徑?
一、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決定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1.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非連續(xù)性、涉及面的廣泛性
信息技術學科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有著很強的系統(tǒng)性與連續(xù)性。如物理學科,不先學好力學知識,就不可能學好電學知識。數(shù)學學科也是一樣,不先講授加、減法,就無法講乘、除法;不先學習正數(shù)內(nèi)容,就不能學習負數(shù)內(nèi)容;不學會代數(shù)知識,就無法學習幾何、三角的知識。而對于信息技術學科則不然。沒有學過Dos操作系統(tǒng)的人,照樣可以學習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先學習Word,還是先學習Excel都沒有關系;不學習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照樣可以盡情地在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上遨游;學習使用字處理軟件, 既可以學習Word,也可以學習WPS。再加上計算機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所以只要學生有需要或者感興趣,他可以非常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的某一塊內(nèi)容,但是教師不一定掌握并精通此學科所涉及的所有知識或操作方面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
2.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時效性
信息技術課程雖然誕生時間短,但其發(fā)展速度卻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發(fā)展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教師的知識更新不及信息技術學科的發(fā)展速度,所以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在此學科面前是同一個身份,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并且學無止境。
基于信息技術學科的以上特點,“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實屬常見。有個孩子,7歲時,就已經(jīng)成為鄉(xiāng)鄰附近聞名的“電腦小神童”了。當鄰居、父母同事辦公室的電腦出現(xiàn)故障時,總是第一時間找他幫助解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更有理由放下教師的“架子”,讓課堂活動中多一些“學生在上”、多一些“學生強人”,讓他們心甘情愿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笆救酢闭且环N能夠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藝術,在優(yōu)秀的學生面前示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探究意識,在自卑的學生面前示弱,有助于喚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產(chǎn)生一股愉悅的學習力量。
二、巧用“示弱”收獲多
1.主動“示弱”,拉近師生距離
一般情況下,多數(shù)人對教師這個職業(yè)要求很高,必須言正心直,有高尚的品德及專業(yè)素質(zhì),而且還應有淵博的知識,由古至今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從而展示教師的個人魅力,讓學生尊敬老師,以達到學生“尊其師,信其道”的目的。但是,如果平常教師懂得在一定程度上“示弱”,將教師和學生放在同一個層次上,由此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教師古今中外比比皆知并能熟練且準確地移教于學生,無非就是為了在學生面前樹立威信和尊嚴。教師“示弱”是為了解除學生的防范心理,打開心扉,以期心心相通。在與學生的接觸中,筆者就采用過主動示弱的戰(zhàn)術。例如,每年的新生見面會,在自我介紹中,筆者都少不了這樣一段話:這學期,由我擔任你們的信息技術課老師,為期一年。雖然教學多年了,有很多經(jīng)驗,但是學生卻是一屆比一屆厲害,特別是在計算機操作方面,在你們之中,肯定有很多高手,所以在接下來的學習當中,希望我們能夠互相配合,互相學習,互相進步,期待我們愉快的合作。這樣的開場,使得師生關系一下子被拉近了許多。
2.巧妙“示弱”,強化知識理解
教師在授課時,若能尋找適當?shù)慕虒W情境,有意設置一些謬誤以“示弱”,讓學生來發(fā)現(xiàn)錯誤,并使學生通過“排謬”來獲取知識,更能激活學生思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亦能獲得奇效。例如,在講解VB 語句中的
if語句時,循環(huán)條件的設置是最關鍵的,一不小心就會成死循環(huán)。在介紹完if語句的執(zhí)行過程后,筆者說,“接下
來由我來寫一程序段,即興來一段哦,所以也不能保證完全沒有錯誤,你們的任務就是讀出它的結果?!庇谑枪P
者
拿起粉筆假意邊思考邊在黑板上寫下了一段程序(其實這段程序里面的條件設置就存在著問題)。過了幾分鐘,底下還是一片寂靜,“看來這腦袋瓜不夠靈呀,還沒有出結果嗎?”話音剛落,下面就有竊竊私語聲,有一個同學說:“老師,你寫的這個程序段是不是有問題呀?這個條件永遠都不會成立,沒有結束的時候,結果出不來呀!”聽完這位同學的疑惑之后,其他同學似乎也有同感,“是呀,肯定有問題,是死循環(huán)?!贝搜砸怀?,說明學生已經(jīng)找出了筆者設的“陷阱”,通過這一讀程序環(huán)節(jié)學生意識到了循環(huán)語句中條件設置的重要性。
3.真誠“示弱”,贏得學生信任
古語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說過的話確保句句都是真理,全部正確,更何況是教師,教師也是普通人。在教學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法及時給出正確答案也是常見現(xiàn)象,這時教師就應該真誠示弱:不知則不知,勇于亮丑,不狡辯,不遮掩,誠實誠懇也許更能提高自己的威信,贏得學生的尊敬。筆者所任教的一(11)班學生比較活躍,在課堂的最后五分鐘讓他們自己整理本課重點的時候,就經(jīng)常會有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上網(wǎng)的時候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該怎么解決呢?突然被學生問到,再加上有些網(wǎng)絡技術問題筆者還真沒有遇到過,所以很難立刻做出回答,每當這時,筆者都是誠懇地向?qū)W生表明,這個問題老師還真沒有遇到過,等老師實踐以后找到答案才能回答,要是你們比老師先找到答案,不要忘了告訴老師,讓老師也學一招。
總之,在課堂上巧妙運用示弱藝術,不僅能拉近師生距離,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還可以使學生有一種勝利感、自豪感,能夠增強其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在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愉悅地學習。運用“示弱”的教學方法與直接正面的教學方法可謂殊途同歸,是異曲,但有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
[1]何耀根.高中計算機學科的特點及教學內(nèi)容淺探[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1999,(02).
[2]高海麗.課堂教學藝術之教學智慧[J].時代人物,2008(03).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