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是一門融合知識性和技能性的課程。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個體的差異 ,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差異大 。科學的評價能讓學生獲得激勵,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發展。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評價,使教師不斷調控、改進教學進程,使學生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學習活動。
一、過程性評價方式
過程性評價是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為了解教學過程的效果,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節,使方案不斷完善,以便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而進行的評價。
1.課堂表現記錄
作業和課堂記錄是信息技術課堂表現的兩個構成部分。每節課要把作業的標準要求展示出來,讓每一個學生明白相應的各項得分,只要完成操作,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每節課后,由小組長填寫《信息技術學科課堂學習成績登記表》。這樣既便于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又是對學生每一次努力的肯定,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該表也是期末考核的一個重要依據。
2.課堂成績記錄
如果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分,必須要制定出層次分明的評價標準。在評價標準制定前,我們常對學生整體水平及學生所在年級段的身心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然后確定一個較為科學的方案。根據年級段的實際情況設計自評表格,學生的每節課都填寫自評表格,每個學期選擇幾節課讓學生進行自評。
二、總結性評價方式
1.試卷評價方式
新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描述。其中要求學生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所以信息技術教師要學會觀察、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學習、教學實踐中尋找到新試題,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信息技術的運用與實踐,在學習中體會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含義。
2.作品評價方式
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決定其要通過“做信息技術作品”來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作品進行科學、準確、客觀的評價,量規是一種有效的主題作品評價工具。它標準清晰,導向明確,既有利于評價客觀、公正,又能為學生的反思、發展提出指引。
三、形成性評價方式
1.舉辦各類比賽,提供免試機會
每學期組織各種信息技術比賽。采取學生作品自薦,班級推薦,再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入選的學生不僅可以參加校級舉辦的各類信息技術競賽,并優先推薦參加各類省、市、區的信息技術各類競賽。在比賽中取得成績的學生本學期可以申請免試。
2.展覽評價
采用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評價,提供學生之間互相觀摩、互相交流、互相激勵的場所,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這種展覽的形式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的同時,還可以與同學的作品進行比較,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四、綜合評價方式
最后我們利用多個指標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多個指標轉化為一個能夠反映綜合情況的指標來進行評價。相對于最終的評價結果而言權重系數確定的合理與否,關系到信息技術綜合評價結果的可信程度。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評價的公正、合理、有效,必須有效利用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三種基本的評價方式,在給出學生本學期最終的成績等級時,要根據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合理選用多種評價方法進行評價。
例:信息技術期末考核標準
①期末綜合成績=平時成績(40%)+行為習慣(10%)+期末考核(50%)
②分數與等級轉化標準:
85分以上優,60—85分合格,60分以下待合格。
評價方式很多,其核心思想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評價過程中,要關注評價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最終的評價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定方法,不宜強調量化,盡量以等級化評定。
通過學業質量評價方式實踐一段時間后,效果明顯。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培養;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自身素質的提高,促進信息技術教學更加規范化。但由于評價的操作方法大都來源教學實踐,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所以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最終綜合性評價中各個權重系數的科學性、嚴謹性;學生評價能力客觀存在的差異;教師如何把握等等。總之,在教育教學的漫漫征途上,還需要教育者去研究、去探索。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