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前,數學教學形式上嚴格執行“復習舊知——講授新課——分級練習”三部曲,教法上以教師講授為主,目標上統一要求、齊步走.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依托、考試為目標的傳統教學觀念.這種觀念壓縮教學過程的創新空間,抑制了師生的創造力,導致多年的教改一直難以走出程序機械、接受被動,甚至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怪圈,素質教育成為紙上談兵,針對傳統教學存在不足,本人就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創新談以下三點認識.
一、正確的教學觀念是統領教學實踐創新的首要條件
第一,教學目標制訂方面,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理念.新的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素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數學學科而言,學習目標的制訂應體現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為所有人的數學,而不是為少數人的數學,即培養目標應定義為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二是強調培養學生作為未來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數學素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層次的目標,不搞一刀切、齊步走;三是強調學生學最有價值的數,滿足學生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不能把數學僅僅當作可以繼承的文化,而應把它作為一種生活、勞動和學習的必要工具,讓學生掌握最有用的數學.
第二,教學內容呈現方面,要樹立“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新理念,“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疑就是問題,就是人們知識上的矛盾.教學中,以呈現問題開始,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不僅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而且把數學內容學習當作一次“再創造”的活動,形成有效有益的認知.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參與,并能體驗到成功與喜悅,從而促進了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教學過程創設方面,要樹立“教學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的平臺”的新理念.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教材在內容編寫上注意到“過程”再現的重要性,為學生自主探索、親身試驗、合作交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不斷地發現、總結、歸納,不斷地表現自己的才干,在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直到問題豁然開朗,達到數學的新境界.教師則把工作著眼放在聆聽、啟發、信任上,融合課堂氣氛.
二、恰當的教師角色是教學實踐創新的保障條件
新課程改革標準一個顯著特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動手、交流的機會,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形象,以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角色轉換.
1.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組織者就是要搜索、整理學習資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講,“組織者”絕不能只是課堂紀律的維護者,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外,去研究學習、搜集整理學習資源、設計教學方案,是一個辛勤勞作,博學多才的教育教學的多面手.這也是作為數學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必備條件.
2.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探索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但由于知識、經驗、能力有限,發揮主觀能動性過程中難免受阻,或出錯,及時引導到“正確軌道”上是每個教師的責任.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生所思,聆聽每一次發言,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把他們學習過程的真實情況作為教學實際的出發點,因勢利導,恰到好處的點撥,以幫助學生順利而有效地學習.
3.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師生是人格平等的主體,教學過程也是師生間平等對話的過程.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并不因平等交流而沖淡削弱,相反,學生在動手操作、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以一個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進來,師生共同探討,不但能煽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其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而且由于教師的合作行為會給學生或多或少地帶來暗示,以利于攻克難題.
三、全面恰當的評價是教學實踐創新的必要條件
在教學中應加強教學反饋與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提高.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因此,在實踐新課程過程中,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績,已成為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關節點.評價形式可以是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使評價成為家校溝通,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促進自己主動學習.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