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改的理論著作層出不窮,各種觀摩課花樣百出.然而很多學校進行的實驗教學,只限于表演,讓聽課教師開開眼界.實驗教學表面熱熱鬧鬧,實際在廣大教師心中是冷冷清清的.教育專家的理論與一線教師的課堂行為距離依然遙遠.先進的教育理念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缺少的就是實踐.要改變目前的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學現狀,急需一大批專家型的教師,而吳正憲老師正是一位在實踐探索中成長起來典型代表.傾聽吳老師的課,多年的迷惑,心中的難題,豁然開朗.吳老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著無數的師生.吳老師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為我們探索了新課改方向.
一、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需要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基本動力,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需要越強烈,由此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空洞的說教,無法吸引學生的參與.如何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吳老師做了有效的研究.在《統計中的平均數》這節課中,一開始就把活動引入課堂.把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自命名為“勝利組”,一組則命為“快樂組”,每組選三名代表進行拍球比賽.比賽的哨聲響了,只見代表們拼命拍球,其他同學全神貫注地盯著她們.結束的哨聲響了,勝方一片歡呼.這時吳老師加入負方,負方拍球總數驟增了,此刻課堂上沸騰了:不公平!不公平!教學的最好契機到了,吳老師順勢引導學生:如何才能公平地解決問題呢?接著引出“平均數”,這可是水到渠成.
二、巧設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標倡導課堂教學“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諧調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知識與技能的訓練,不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結果,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個體親身經歷的具有情感傾向性的事,人的記憶效果就深刻和持久.聽過的,如過眼云煙;看過的,忘記了;做過的,銘記于心.吳老師執教《數學廣角》時,教學過程絲絲入扣,整堂課,學生都沉浸在快樂和忙碌的探索之中,在達成了“兩種衣服,三種褲子,有幾種穿法”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畫線頭、作簡圖及拼湊等,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搭配的方法,高效地完成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三、多鼓勵肯定,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樂趣
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真誠而富有激勵性的教學評價,鼓勵學生勇于展示自己,又是吳老師的教學特色.當學生回答出錯時,吳老師說:“謝謝你,能提出這個問題供同學們討論”“別緊張,可以慢慢想,我相信你能行”.當學生正確回答時,吳老師說:“聰明,能干”.當學生能解決一個關鍵性問題時,吳老師會熱情地握住學生的手,真誠地說:“真了不起,有創造性”,而后環視課堂,深情地呼喚同學們:還等什么,掌聲鼓勵吧!當這位學生滿面笑容地坐下時,我們可以想象:此時他別提有多高興啦,他又怎能不喜歡這樣的數學課呢,又怎能不喜歡這樣的數學老師呢.
吳老師曾深有感觸地講過一件事.在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吳老師要求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心中的一半”.有個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很好看的桃子,再畫一條線段表示把桃子分為兩份,一份一半.當吳老師把黑板上的圖抹去后,畫桃子的學生整節課一言不發.課后了解,原來那個學生是班里畫畫能手,很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師抹去后,當然心里生氣啦.從此以后,吳老師這樣要求學生:凡在黑板上寫的、畫的,愿意留的就留下來.吳老師是這樣尊重學生,這樣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難怪吳老師的課充滿了希望與活力,吳老師的人格是這樣地充滿了魅力,聽她的課是一種享受.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吳老師的課堂教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關愛與尊重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以滿腔的熱情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征服孩子們的心,感染孩子們的情,開發孩子們的智力,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這是吳老師多年來潛心研究教育改革獲得的豐碩成果.在吳老師的課堂上,我們深深感受到: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數學課堂的魅力;感悟到自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廣大教師要由教書匠向教育專家轉變,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