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規律性強、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當然也是大多數學生感到最難學的一門學科。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盡管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辛苦,但實際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該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并提高運用物理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
物理學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它一方面帶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物理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不斷引導學生觀察與物理有關的自然現象,使學生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物理規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小球、木塊等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多的是選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例如,曲線運動中的導彈、鉛球、雨傘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飛行飛機上投下的物資等;受力分析時,可以列舉加速、勻速或減速的汽車或電梯等,以此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以及勤于思考、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的良好習慣,增強把物理規律應用于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把物理學習設置在一個復雜的,且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并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要創設出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另外,開展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得出多種結論。如果學生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面,則為學生創設再思考、再討論的機會,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可根據伽利略反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越重的物體下落得越快,越輕的物體下落得越慢,那么將這個重物和這個輕物拴在一起,快慢情況又如何?通過挖掘教材,設計問題情境,讓問題在學生的新知識與原有認知之間產生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縮短了學生原有水平與學習新知識之間的差距,提升學生的心智技能。
三、展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學生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教師的。但是,如果讓他主動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就會好得多!是啊,學生是學習和認知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學習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不能離開學生主體的實踐活動,它要通過學生自己去認識、去實踐、去感受,才能把知識內化為自己所有。例如,在學習“速度”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速度這個概念,不妨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請兩位同學說說自己50米跑的成績,再請全班同學來分析比較,看看哪一位同學跑得快一些,并說明判斷的依據。接著再提出問題:是否有其他方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最終找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在位移與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個物體運動的速度?學生再次進行探討,并把討論得出的方案進行實踐,教師適時指導、幫助,使大多數學生對速度這個概念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這種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在探究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踐探究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要著重培養的三大能力之一。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解決困惑,能有效提升思維創新水平和動手能力。所以,教學中要抓住物理學科的探究實踐性,認真研究物理學科的知識內容,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經常設置或提供一些需要學生動手解答的問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實現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電場內物體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通過語言進行知識間的溝通傳授,學生對這些知識性質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也很難準確理解。這時不妨給學生設置一個問題:一個有孔的帶正電荷的塑料小球安在彈簧的一端,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小球穿在一根光滑的水平絕緣桿上,彈簧與小球絕緣,彈簧質量可不計,整個裝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之中,小球離開平衡位置后做什么運動?讓學生開展實驗操作,從而使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對電場力作用下物體的運動形式有了清晰明了的認識,有效提升了學生探索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