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超銀學校為讓學生吃上放心菜,承租了300畝土地30年自辦農場,成為全市首家承包土地生產綠色蔬菜、肉類禽蛋的學校。校長張旗稱,自己是“讓各類食品安全事件給‘逼’的”。(11月30日《人民日報》)
面對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問題,青島超銀學校被“逼”自辦農場,走上了自種自養、自給自足的“梁山”之路,固然情有可原。但人們還是不免有些疑問:在食品安全大環境尚未根本好轉的背景下,靠一個學校自閉式的防范能夠獨善其身嗎?這種躲進“桃花源”的“小農”之路究竟能走多遠?
誠然,學校自辦農場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寧可賠錢,也要讓師生吃上放心菜”的表態更令人動容,但這種“躲進小樓成一統”的與世隔絕,卻未必科學,也恐難持久。事實上,食品安全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的有機鏈條,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很多,有些來自田間地頭,有些卻緣自運輸和加工,更有制作、儲藏、烹飪等過程因素。正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所言,“更多食品安全的漏洞其實存在于加工環節上。比如不衛生的刀具、案板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污染,有些食物加熱不徹底會造成中毒,而有些油炸食品過度熱加工也會產生有害物質。”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有沒有時間、精力、技術和能力形成小而全的防范網絡值得懷疑。
其實,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并不在于農藥、化肥、食品添加劑等化學品的使用,而在于對這些東西的合理掌控與有效監管。人們在談及食品安全問題時常常提到的一個詞叫“超標”,其意即為“過度”和“濫用”。由此看來,防范食品風險的關鍵在于嚴格監管,而并非畫地為牢、作繭自縛;只有創建“美麗中國”,才會營造出潔凈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