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銀行卡“盜刷”的監管,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一個難題。馬來西亞曾有銀行被“盜刷”刷倒閉了,直至更換芯片卡后才稍有改善;因為處罰力度小,英法等歐洲國家繼東南亞地區后也成為了信用卡“盜刷”的新“災區”;在美國,“盜刷”也時有發生,但銀行一般會在簡單調查后30日內向客戶退款。
馬來西亞:銀行曾因被“盜刷”倒閉
眾所周知,東南亞地區是信用卡“盜刷”的重災區,尤以馬來西亞、泰國為最。一些去過東南亞旅游的游客,甚至在回國后被銀行建議換新卡。
前幾年,馬來西亞因為盜刷太猖獗,曾經有一家銀行因此倒閉。據報道,馬來西亞當時很多銀行員工把信用卡信息賣給“盜刷”者。由于法律規定“盜刷”產生的損失由銀行全數負擔,有一家銀行就因為不堪賠付巨額“盜刷”損失而倒閉。后來,馬來西亞政府大力整治“盜刷”問題,把國內所有的信用卡都從磁條卡升級為芯片卡。信用卡安全等級提高后,“盜刷”亂象大為改善。但對旅游者來說,馬來西亞“盜刷天堂”的惡名猶存。
英國:針對游客的“盜刷災區”
李小姐在英國完成了本科和碩士課程,曾于2004年至2010年在英國生活了六年半時間。據李小姐透露,她和身邊的留學生大多辦理了當地銀行的儲蓄卡和信用卡。英國普遍使用的也是“磁條卡”,但她在留學生群體甚至本地同學中從來沒有聽說過“盜刷”的例子,報紙和電視上也鮮見關于銀行卡“盜刷”的報道。
雖然針對本地人的“盜刷”并不嚴重,但針對外地游客的“盜刷”行為近幾年在英國開始大增。某年圣誕節,一些中國游客在當地一臺自動取款機(ATM)取款時,被套取銀行卡信息,導致損失。由于英國對“盜刷”信用卡行為的處罰并不嚴厲,因此很多犯罪人員前往英國以購物的形式“盜刷”信用卡。按照英國法律,即使“盜刷”者被抓,最多被關押46小時就能放出來。英國因此成了信用卡“盜刷”的新“災區”。
對于同樣的“盜刷”罪行,法國一般會判6個月到一年監禁,震懾力也不大,因此也常有“盜刷”客光顧。
而日本對信用卡“盜刷”基本不抓,也成為“盜刷”的重災區。
美國:普通銀行卡限制多
在美國,由于銀行儲蓄卡的使用限制比較多,所以“盜刷”的情況多數出現在信用卡上。據美國銀行業從業人士稱,如發生信用卡“盜刷”事件,銀行在簡單調查核實后,一般會在30個工作日內將款項退還給用戶。
美國大多數銀行儲蓄卡的功能僅限于在柜臺和ATM取款,只有少數標有“VISA LINE”字樣的儲蓄卡才可以用于POS機刷卡消費,并且會收取2美元左右的服務費。此外,所有儲蓄卡都不允許用于網上交易。以上使用限制致使儲蓄卡被“盜刷”的幾率并不高。如果客戶認為自己的儲蓄卡有泄露密碼或被“盜刷”的風險,可以向銀行申請銷戶換卡。
信用卡“盜刷”的風險比較大,特別是持卡人在網上或一些不熟悉的地方消費時,信用卡信息確實容易泄露。由于電話銀行和銀行短信通知的服務在美國并不普及,銀行在監控到異常消費時會致電持卡人確認。
如果發生被“盜刷”的事件,銀行會對持卡人在“盜刷”事件發生時所在地、正在做什么等信息進行簡單調查,予以確認后,一般在30日內向客戶退款。通常,銀行不會以持卡人過失或詐騙為由拒賠。
國際“盜刷”集團猖獗
據媒體報道,信用卡“盜刷”行業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信用卡數據來源地主要在歐洲,多數來自俄羅斯黑客,該國的“黑客產業”非常發達,黑客們經常在一些信用卡論壇上發布相關信息,尋找買家。信用卡被克隆后,就被賣至世界各地“盜刷”。
據稱,信用卡的信息從1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差價來自于國家、銀行和卡等級的差異。比如,中國信用卡的信息每張不到10美元,而一張來自西方國家的信用卡則要80美元起,金卡100 美元、白金卡120美元。
關于芯片銀行卡
1.卡不離身。2.盡量在正規商店刷卡,對可疑的小店要有警惕。
3.刷卡消費時卡不離眼,在公眾場合刷卡輸密碼時,可用一只手擋住密碼鍵盤,防止他人偷窺密碼。刷卡完畢立刻收回自己的銀行卡。4.取款時要注意取款機周圍情況,看是否有人窺視,操作時應避免他人干擾,防止他人偷窺密碼;查看取款機是否有異常;遭遇吞卡、未吐鈔等情況,應撥打發卡銀行的海外客服熱線及時與發卡銀行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