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就是眼光支撐的帝國。戰略性顯然不能涵蓋中集總裁麥伯良眼光的內涵。
麥伯良的眼光首先是穿透性的、超越的。憶想當年,麥伯良捕捉到世界集裝箱制造中心從韓國向中國轉移之勢不可阻擋,遂秋風走馬,在全國沿海撒棋布子。等韓國的同行醒悟過來,已經是兩年后的事了,市場已無立錐之地。完全憑借這個全方位、系統化的生產服務格局,中集在集裝箱領域脫穎而出,直至雄踞全球霸主地位。
從中集擷取的一個個世界第一中,我萌發出一個朦朧結論:眼光有多遠,企業才能做多大。一些甚囂塵上的所謂理念之類的東西,中集早已經踩在腳下。諸如“并購、走出去、中國創造”此類,對中集來說,已經是過去完成時了。麥伯良的收購眼光一開始就流露著全球化基因。德國、英國的冷藏箱技術和折疊箱技術;美國的特種半掛車技術;荷蘭的槽罐車、靜態儲罐技術等統統被豪取,一番“引進、消化、突破、顛覆”,規模擴大了,生產成本降低了,成本這個制造業競爭力的核心被牢牢抓住了,國外的同行被擠垮了。到2002年,中集已經徹底掌控了冷藏集裝箱的全部技術體系,從低端產品干貨箱到高端產品冷藏箱、特種箱都確立了競爭優勢。
麥伯良總在挑戰標桿。1996年,中集第一次接到JR訂單。但兜頭就是一盆冷水,產品“質量不行”的反饋,外加日本客戶的呵責,激發起他的斗志。日本市場對產品很挑剔,99.9%都不行,而中國有些人恰恰不相信完美無缺。麥伯良挑戰的就是這個標桿。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僅幾年工夫,中集的產品就經得起日本客戶用放大鏡來挑剔。中集2006的“遠航計劃”輪訓項目,“遠航一”以惠普為標桿,學習HP戰略制定、分解落實及組織協同的系統方法;“遠航二”盯住豐田,借鑒豐田經營管理體系運行的思想、方法及工具,探索精益生產之道,逐步形成獨具中集特色的精益管理模式——ONE模式。中集標桿的,不僅是技術,是管理,更是工業精神。
麥伯良永遠是居安思危的。中集的口號是“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中集初具帝國雛形后,麥伯良決定調換一下順序——中集只有繼續腳踏實地,才能志存高遠。2002年之前,中集的產品基本上是單一的集裝箱,麥伯良看到了增長的天花板,所以相關多元化并起,并依靠多元化成功閃避了始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須知,2009年中集的集裝箱產量萎縮了90%。經過危機的沖刷剝蝕,中集也暴露了軟肋,基礎還不實,核心競爭力還不完備。麥伯良在醞釀大動作,以“智能、安全、節能、環保、高效”的產業理念正在引領中集破壞性地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