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增加值(EVA)是目前歐美國家評定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時常用的指標。本文首先介紹了經濟增加值的定義,即經濟增加值(EVA)就是企業資本收益與資本成本之間的差別,接著闡述了國內外對經濟增加值的理論研究,這也是本文的重點。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業績評價;資本成本
一、引言
西方國家的業績評價指標越來越多,體系也逐步健全,尤其是經濟增加值(EVA)和平衡計分卡(BSC)的出現,更是掀起了業績評價方法的創新狂潮。然而當EVA被各國廣泛運用并取得優異業績時,在中國卻黯然消失。直到2012年國資委在央企業績考核中全面推行EVA時,EVA的理念才逐漸被廣泛接受和運用,國內學者對它的研究也開始多元化。
二、EVA的定義
經濟增加值(EVA)就是企業資本收益與資本成本之間的差別,即一定時期企業稅后經營凈利潤(NOPAT)與全部投入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
若EVA為正值,表示公司獲得的收益高于為獲得此項收益而投入的資本成本,即公司為股東創造了新價值;相反,若E
-VA為負,則表示股東的財富在減少。若EVA為零,說明企業創造的收益僅能滿足投資者預期獲得的收益,即資本成本本身。
EVA不僅對債務資本計算成本,而且對權益資本也計算成本,因此,EVA實際反映的是企業一定時期的經濟利潤。
三、EVA的理論研究
(一)國外對EVA的理論研究
國外對EVA理論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EVA的價值相關性研究。這是EVA研究的主流。研究的目的在于證明EVA與公司價值、股東價值是否顯著相關、對股價的解釋能力如何。
在考察EVA對股價和公司價值的解釋能力方面,Uyemura等(1996)對銀行業研究得到的結果顯示,在一個較長的時段里(如5年),EVA與股價變化和公司價值有較強的相關性;O’Byrne(1996)采用市場價值除以凈資產作為因變量,將EVA作為自變量,發現EVA可以解釋31%的市場價值。然而,EVA與市場價值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這種論點遭到多方的質疑和批評。一些人質疑這種結論的產生主要是基于股市的利好(Brus
-co,Tortella 2002),研究缺乏可行性(Chen,Doll 2001),并且這種由新的管理技術帶來的熱情必將很快消退(Brickley et al.1997;Brusco,Tortella 2002)。
在EVA是否比傳統績效評價指標更能反映企業的價值方面,Lehn和Makhija(1996)的研究結果顯示,EVA與股價報酬的正相關程度略高于資產收益率(ROA)、股東權益收益率(ROE)等傳統績效指標;Chen和Doll(1997)認為兩者差異不大。Bacidore等(1997)的研究有所創新,提出來“修正的經濟增加值”(REVA),并將之與EVA比較,他們的實證結論發現公司價值與REVA的相關性強于EVA。
第二,EVA的評價業績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將EVA與其他類型的業績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研究,其目的在于證明EVA是否能夠更合理地評價管理業績。研究內容一方面是將EVA與其他基礎評價指標,如會計基礎指標、市場基礎指標、現金流量指標進行比較;另一方面是將EVA與同樣是經濟基礎的評價指標進行比較。
由于研究假設和研究角度不一樣,這一類的研究結論也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研究中也不乏將EVA與常用的企業估價模型進行對比的例子。Storrie和Sinclair(1997)、Shrieves和Wachowicz(2000),以及Damodaran(2002)的研究顯示,從企業價值評估的角度來看,NPV是企業未來期間內的EVA的現值。
第三,EVA的價值管理應用研究。這一類研究主要是探索EVA在業績評價和價值管理中的應用問題,包括EVA的會計調整和資本成本計算、基于EVA的管理薪酬體系設計等。這也恰恰是理論界非議最多之處。
人們針對EVA在應用于業績評價與價值管理實施中的技術難點提出諸多質疑,如EVA的組織適用性、資本成本測算的準確性、會計調整的復雜性與有效性等。但同時也不乏一些大膽探索者,楊和奧伯恩(2002)以總部在巴黎的一家電子配電裝置制造商為例,介紹了該公司財務總監在1997年最新引進的EVA業績評價系統,計算了其EVA和市場增加值(MVA),討論了計算過程中進行的會計調整、采用的資本成本,利用EVA制定管理者薪酬的方法,以及在部門間貫徹以價值為基礎的評價標準所遇到的挑戰。與理論研究不同,EVA的實踐應用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
EVA不僅在ATT、Coca-Cola、Compaq Computer、GE、等眾多知名跨國公司得到普遍應用,而且為高盛、摩根斯坦利、所羅門聯邦等許多著名投資銀行所采用。
(二)國內對EVA的理論研究
國內對于EVA的理論研究與國外一樣,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檢驗EVA的價值相關性方面,學者們以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孫錚等(2001)和戴德明等(2004)的研究顯示EVA的價值相關性強于傳統財務指標;余海宗和師芙琴(2007)以我國深市中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基于EVA的公司績效與公司股價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得到EVA指標能夠合理地評價公司績效的結論。
然而劉力和宋志毅(1999)卻得到不同的研究結論,他們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研究未能證實EVA和REVA指標比凈資產收益率這一傳統指標更具價值相關性;喬華等(2001)用EVA和傳統指標為解釋變量對MVA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稅后凈營業利潤對市場價值的解釋能力最強,EVA的解釋能力次之。
第二,在分析EVA的業績評價可行性方面,研究結論較為一致,認為EVA在業績評價方面要比其他類型指標更合理。例如,張先治(1997)從我國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探討了EVA,指出國有企業要對國有資產承擔保值和增值的責任,必須考慮使用國家資本的成本,只有稅后利潤能夠彌補使用國家資本的成本,即EVA為正值,才能說明企業真正有經濟效益;劉力和宋志毅(1999)指出EVA與傳統的財務業績評價指標相比具有更多的優越性;張德明等(2006)研究了經濟增加值(EVA)計算過程,并以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例計算了418家2003年和457家2004年的EVA,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在創造新財富方面能力較弱;行業間公司績效EPA(單位資產實現E
-VA)與股權資本成本率以及地區間EPA特異性顯著;在表現公司經營成果方面,EVA和凈利潤具有一致性。當然,學者在此類研究中采用的更多的還是規范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圍也沒用拓展到與其他價值基礎指標的比較方面。
第三,在探索EVA的價值管理應用方面,研究文獻相對較少。學者們一方面認為EVA是一種管理系統,在價值管理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另一方面又指出EVA的應用存在許多技術難點,但又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例如,孫錚和吳茜(2003)、王化成和劉俊勇(2004b)等認為EVA形成了一種集業績評價、激勵補償、管理理念于一體的管理評價體系,然而EVA應用存在資本成本的準確性、會計調整的有效性、管理補償的可行性以及與非財務指標的融合等問題。
池國華(2003)、范松林和李文娟(2004)及黃衛偉和李春瑜(2005)對EVA在中國企業環境中的價值管理實踐進行了案例研究,開辟了EVA在中國應用研究的新路徑。一些學者還試圖拓展EVA方法的應用領域,試圖利用EVA的思想指導更多實踐。例如,王斌和高晨(2004)建立了以平衡計分卡為主體的業績評價體系,其中以EVA及其改進指標來嵌入財務業績考評中,探索了改變傳統預算評價的主要思路;楊占玄(2009)結合中石化華北分公司的應用案例,運用客觀的賦權方法構建國有資源型(如石油、煤、金屬及非金屬礦產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外對于EVA的理論研究及應用都是比較完善的。然而,我國對EVA的研究更多是介紹說明性的,結合我國企業管理實踐進行探索性的應用研究較少;在EVA的業績評價和價值管理研究方面基本上是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很少采用案例研究和實地調研方法。雖然EVA的研究涉及業績評價和價值管理,但是現有的研究是零碎的,未成系統的,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應用框架,因而對EVA應用及其難題的解決有待于進一步拓展研究。
參考文獻
[1]Uyemura D G,Kantor C C,Pettit J M.1996.EVA for banks;value cre
ation,risk management,and profitability measuremen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9)
[2]O’Byrnes S F.1996.EVA and market value.Journal of Applied Corpo
rate Finance.Spring
[3]大衛·格拉斯曼,華彬.EVA革命——以價值為核心的企業戰略與財務、薪酬管理體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孫錚.收益指標價值相關性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1(2)
[5]戴德明,王艷.經濟增加值與傳統財務指標的價值相關性研究[J].會計論壇.2004(1)
[6]李詠新.績效評價指標與標準[J].企業導報.2010(10)
[7]池國華.基于EVA的價值管理模式——青島啤酒案例分析[J].經濟管理.2003(22)
[8]楊占玄.基于熵值法的國有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研究[J].理論月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