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有財產權是近代乃至現代民法制度的核心,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私有財產權進行了界定,界定方式的不同凸顯了對其保護角度的不同。鑒于我國當前對于私有財產權保護的不足,我們更應借鑒英美法系在私有財產權保護方面的諸多經驗,對私有財產權的范圍作出更科學的界定,突出私有財產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完善的私有財產權保護立法體系。
【關鍵詞】私人財產權;私有財產權;私有財產權保護
一、何謂私有財產權
1.英美法系的私有財產權形式:私人財產權。在英美法系的概念中,往往是以私人財產權的概念去代替私有財產權概念的。私人財產權和日耳曼部落文明進程同步發展。凱撒約在公元前49年完成的《高盧戰記》記述到,蘇維匯人(西日耳曼人的一支)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但對農業“并不特別關心”。在他們進入村落社會——馬爾克公社制度以后原始社會的許多習慣仍然保留下來。這一制度下個人是團體的基本要素,由馬爾克公社將土地和基本的生產資料分配給個人占有和使用,由大家共同勞動進行生產,馬爾克公社是財產的所有者。其具體體現之一就是個人無財產的自由處分權。到了公元5世紀,日爾曼部落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入不列顛并建立了英吉利封建王國。直到1066年諾曼征服,英國第一次實現了國家和法制的統一。由于盎格魯—撒克遜人比較完整的保存了日爾曼人的原始習慣,所以,英國形成了較純粹的日爾曼法體系。這種保有權往往附有種種條件,即領主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對土地進行司法和管理上的實際控制,可見,“保有制是封建土地持有體制的基礎,而這種土地持有體制本身又是英國土地法建立的基礎。”因此,也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私有財產權,但通過保有制強化了以占有為核心和實現對土地有效利用為目的的私人財產權。這種制度是當代英美法系私有財產權的來源。
2.大陸法系的私有財產權形式:私有財產權。在大陸法系的歷史傳統中,則強調私有財產權而少有提及私人財產權。眾所周知,大陸法系以羅馬法為基礎。古羅馬是商業發達的社會,各種商品市場和奴隸市場一派繁華。商業的繁榮一方面促進了古羅馬的強盛;另一方面又使更多的財富進入流通領域。這既對私有財產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產生私有財產權的動力。因此,在羅馬法中已經使用財產這個概念,奴隸和羊群歸奴隸主所有,表明古羅馬社會以法律形式確認了私有財產權的存在。中世紀,整個西歐在教皇統治下進入了法學的黑暗時期。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中央集權,莊園經濟尤為發達,莊園成了獨立的小王國并自給自足。私有財產權在莊園內部依然存在。著名的中世紀西歐神學家阿奎那認為:“人對財富的統治權符合上帝的意志”,又說:“私有權雖起源于人的法律,但它不違背自然法,它是由人類的理性所提出對自然法的補充”。
二、我國對于私有財產權保護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私有財產權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權,理應受到政治社會的保護,這不僅是西方現代國家社會制度的根基之一,更是促進西方經濟飛速增長的重要原因。處于飛速變化的現代中國,因歷史的影響和認識的滯后,且國家權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私有財產權的保護,無論在理論里,或者在實踐中,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不足。
1.我國對私有財產權認識上的誤區。其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全確立之前,我國對于公民的私有財產權是存在一定的偏見的,認為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應該完全以私法為主,并且總覺得私有財產權是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國家不應對之予以重視,或者說,不應以國家的公權力予以保護。私有財產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服從國家的整體計劃。這種理念導致了我國的私有財產權長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更毋論保護了。在自然法學派的看來,生命權和自由權是私有財產權的基礎,一個有生命的、有自由的人當然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心,隨著自己的意志去決定自己的行為,一個自然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所獲的一切,都應當歸他所有;另外,私有財產權又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物質保障,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當地占有和處分自己的勞動所得,那他將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其他所有的自由也會因為沒有物質基礎而無法實現,是沒有價值的。人的生存離不開財產,失去了私有財產權,生命就沒有了應有的尊嚴,自由也就成了紙上談兵了。因此,私有財產權是可以視為人的權利的核心和基礎的,也是自然權利中最基本的權利。
2.我國對私有財產權保護措施上的不足和缺陷。新中國在民法上對于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可以追溯于1986年《民法通則》制定,隨后相應的民事法律的出臺,到2009年侵權行為法的通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法體系已經大致建成。因此對于私人之間的私有財產權的侵犯,我國已經基本確立了良好的法律保障體系。就目前而言,我國私有財產權保護的不足,更多的體現為公權力侵害救濟的缺乏。我國從1990年開始,陸續頒布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等,并且在2004年將保護人權寫入了國家根本大法——《憲法》中去,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說明我國對于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和深度的加強。但是,這些法律或制度,不僅在內容上有不合理之處,很多規定在程序上更是難以運作的。如受案范圍狹窄、救濟制度相互之間不可調節,進而各自為政等等,很難達到現代社會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的需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期的到來,社會經濟中不安因素在增多,貧富差距在擴大,私有財產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屢屢發生,對于私有財產權的保護體系的完善就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了。
三、英美法系的私有財產權保護
英美法系認為,“財產是一組權利。這些權利描述一個人對其所有的資源可能占有、使用、改變、饋贈、轉讓或阻止他人侵犯”。這里財產是作為法律制度上的私有財產權來理解的。因此,英美法系并無嚴格的“所有權”概念,亦未形成固定的人和物兩種觀念。原因是英美法系中的所有權具有普遍性和隸屬性。封建所有權觀念在于,“所有權并非僅僅是各種經濟特權的結合,而是一項負有責任的特權。其存在理由不僅在于收入,還在于服務”。而英美法系卻是以抽象物為基準,對各種具體私有財產權利予以平等保護。在英美法系中,“所有權一詞純粹是作為占有的對應詞,所有者比單純的占有者地位高,但在恢復占有的訴訟中,所有權并無任何技術性的意義”。“至于物的利用,則很少會發生所有權的問題。基于物的所有權而派生出來的使用權和收益權由多人分享,因而將所有權歸諸其中的任何人都是不合適的”。所以,所有權只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由于抽象物是作為理論性概念存在的,人們可以隨著時間和社會的變化而靈活的解釋和理解它。正基于此,英美法系的私有財產權制度是目前相對最符合人類發展前景的。此外,財產法的內容僅是當合同關系涉及享有支配物權的第三人時才可以適用,而特定主體之間的關系均屬于合同法的調整對象。“如果合同所創設的權利可以轉讓,法律就將其作為一種財產來對待。”
英美財產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避免了大陸法系在強調物的所有權的同時卻筑起阻礙財產相互利用的屏障。這一點對以資源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尤為重要。其次,英美財產法缺乏嚴密的成文法體系,反而擺脫了束縛。比如它可以根據社會需要,以契約形式設定私有財產權,以保證人們對財產的充分利用。因而,英美財產法具有更強的概括性、靈活性和生命力,其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歷史連貫性即為例證。
四、對于我國私有財產權保護的幾點建議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轉型的步伐正一步一步往前邁,重塑私有財產權理論、完善私有財產權法律制度,是改革和開放中的題中之義。
1.私有財產權范圍的科學界定。現代社會,私有財產權種類和形式日益復雜,主要表現為三種趨勢:第一,私有財產權的多層次化。這是由市場經濟主體和交易的多元化決定的。各種新型財產性權利的出現客觀上要求財產法予以正確引導和規范。第二,私有財產權的體系化。越來越多的權利已不僅限于在“絕對物權”或“相對債權”中尋找其法律性質,而是表現為包含著多種財產利益的成體系的權利。第三,私有財產權的現實利益化。私有財產權已由原來注重對標的物的絕對支配的具體權利,演變為注重于收取代價或獲取融資,因而對新型私有財產權的保護也由恢復原狀和返還原物轉為更多地采用賠償損失的方式。由此可見,現代社會對財產的衡量已由對實物的占有讓位于主體實際享有利益的多少,并抽象為具有財產性質的利益。
2.所有權的地位和效力。所有權仍作為私有財產權的一種重要權利而存在。傳統民事關系中,所有權仍具有相當深厚的存在基礎。人對物實行充分占有和支配時,不賦予其所有權是不合理的,因而諸如傳統領域的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等仍適用傳統制度。但當所有權的處分權喪失,而同時并未有他人依法取得該物所有權時,就會出現新的權利。這種新的權利與原所有權相平等,所有權追及力卻不及于新權利,善意第三人因支付等價而能對抗所有權。原所有權因處分權的喪失實際上也變成了一種新的私有財產權,兩個權利主體之間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益互換,所有物已無須再歸還于原所有人。所有權與債權因互相滲透而界限日益模糊,在訴訟上不再有大的區別。所有權作為一種完整的物權,與其他各種私有財產權共同構成私有財產權體系。而且在新型權利出現的法律關系中,新型權利和所有權是平行關系,即在所有權人喪失最終支配權而又存在一個新型私有財產權主體的情況下,原所有人也不再享有嚴格的所有權,這時財產關系已由法律得到清楚界定,不應再受所有權法則的約束。
3.私有財產權立法體系的構建。《物權法》和《擔保法》仍有重要的適用范圍,如何與未來民法典配套以完善財產法律體系是一個重要問題。現代社會中新型私有財產權利大多產生于商事領域,近代大陸法系通行民商分立主義使新型財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超然于傳統民法,而在立法上單獨予以規定。現代社會的民法商事化趨勢使民商合一主義成為法律發展潮流,商法的有關內容被并入民法典一同規定。是否將商事法律全部容納于民法典,各國的立法有所不同。總的趨勢是商事法律采取特別法的形式予以公布實施,這是由于商事活動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其需要專門的法律規則。在我國,物權法和債權法均不能涵蓋新型關系,因而新型私有財產權宜用特別法予以規定。基于民法典的基本法地位,為體現民商合一的立法宗旨以及保持立法的統一性和科學性,仍應于民法典中將各種新型私有財產權利予以總體規定。關于私有財產權是否法定的問題,由于“物權法定”依然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因而只有在法律上對新型私有財產權利予以法定,方能對抗既有的物權效力,從而取得獨立地位。
私有財產權是現代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的重要基石。私有財產權制度的變革將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動力之一。
參 考 文 獻
[1]吳于廑,齊世榮[M].世界史(第一版).2011:9
[2][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1999:125
[3][美]泰格,利維.法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M].學林出版社,1996:189
[4][英]F.H.勞森,B.拉登.財產法[M].1998:3,79
[5]馬俊駒,梅夏英.財產權制度的歷史評析和現實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