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建設和辦學水平,本文從指導思想、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闡述了獨立學院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創新問題。
【關鍵詞】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獨立學院
一、指導思想與專業定位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重點抓專業建設,繼續深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和實習、實訓基本設施建設,提升辦學質量和特色,全面培養基礎較好、商務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特色人才。(2)專業定位。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依托財政學、金融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各本科專業的師資力量及母體學校(蘭州商學院)的優勢教學資源,根據上述的專業辦學指導思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富有創造性和較強的社會適應性,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商務活動、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國際經濟貿易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商務活動、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2)培養要求。第一,知識結構。一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和基本思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具有團隊合作精神。二是具備系統、扎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練掌握進出口貿易專業知識。三是掌握會計、統計、財政、稅收、法律等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宏觀政策及微觀市場分析能力。第二,能力結構。一是分析研究能力;二是實務操作能力;三是市場開拓能力;四是組織管理能力。(3)培養過程。第一,修業年限及學分設置。修業年限一般為4年,最低修業學分不得低于160學分。第二,課程設置。一是公共基礎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形式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財經應用寫作、計算機文化基礎、大學英語,體育等。二是學科基礎課:包括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經濟法、管理學、計量經濟學等。三是專業主干課:包括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稅收、國際經營戰略、商務英語、商務談判等。第三,學分、教學時間分配及實踐活動安排??倢W分160,其中課內總學分140,教學實踐環節20學分。
三、課程建設情況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一是英語課學習明顯較多,而且課程內容也較為豐富。二是注重人文培養。
四、實踐教學
(1)社會實踐或調查。社會實踐活動主要由學院、系部安排集中到實習(實訓)基地實習、委托實習實訓、學生自行聯系等方式,且活動由指定教師統一組織,學生實習期滿應向院系提交規范的調研報告,由指導老師結合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綜合打分,并計入綜合成績。(2)專業實習。由院系指定專業任課教師組織安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實習結束學生向系部提交實習報告,對于在實習過程綜合表現突出的學生適當給予表彰和鼓勵。(3)畢業環節。學生的畢業經過畢業實習、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環節。
五、保障措施
(1)強化對特色專業的指導和領導。學院院長是本專業建設的負責人,主持制定專業的建設發展規劃,經濟貿易系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加強對特色專業的業務指導,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提供充分的參觀學習、培訓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建設能力。(2)建立特色專業建設評估制度。完善特色專業負責人目標責任制,實行特色專業項目管理、調控、評估制度,確保特色專業建設總目標的實現。(3)加強特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技能結構、雙師結構等多角度考量,加大培養和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的力度,加快專業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
參 考 文 獻
[1]李文文,周喆等.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縱橫.2011(1)
[2]肖俠,吳價寶.經管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