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出生
4月4日出生于青海西寧樂家灣陸軍醫院。其時,父親與所在的騎兵團正在青海玉樹草原游弋。
1961年。老家唐家村
隨母親回到老家陜西省禮泉縣藥王洞公社唐家村。村莊北面20公里處的九嵏山頂,是俯瞰了我整個少年時代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冢———昭陵。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石刻,就曾布列于陵園。多少年后,當我有了較深入的西域、中亞知識,曾對那六匹駿馬的名字遐想不已,它們分別叫做:颯露紫、拳毛騧、青騅、什伐赤、特勒驃、白蹄烏。也是若干年后我才得知,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就埋藏在那座地下宮殿。
1962年—1971年。鄉村少年
從小學一年級讀書至高一。1966年“文革”開始,在校生活中記憶較深的是寫大批判文章、挖防空洞。在這同一時期,我以少小之身心幾乎弄懂了農業生產、時令稼穡、牲口役使與鑒賞的所有知識,并在豬、羊的飼養上別有心得。
這一時期還應記述的是我的祖父,一個治家至“富裕中農”成分的鄉間知識分子。他博覽雜書,熟知經史,通曉中醫,性情耿介而骨骼硬朗,一直與鄉間流俗互不相干。祖父書法筆意高古并偶爾擺弄詩詞,因無人交流曾出聯要我與他對句,只可惜我羽毛稚嫩難以過招。幾十年后老家的一位長者告訴我,你們家族的幾代人中,你的脾性最像你爺。
1972年。重返青海
隨母親回到青海的父親身邊,繼續讀高中。
1973年—1975年。插隊知青
1973年底,在一個由藏族村莊環圍的漢族山村開始知青生涯。半年后能與藏族老鄉簡單會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喝酒與騎馬。
干遍了所有農活。曾做過30多頭豬的兼職飼養員,在豬的傳宗接代與品種改良上學識不俗。同時擔任大隊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這是我此生最輝煌的官職,主要負責合作醫療。這一職務最具實權的,是在已經推行的計劃生育中掌管“準生證”。但大多數超生的鄉親們一邊苦惱地慨嘆“娃娃養哪黑戶嘞”(意即超生的孩子報不上戶口,是黑人黑戶),一邊禁不住生殖的快意直到生夠為止,從而使我的這一實權被徹底懸空。
1975年—1977年。工廠車工
1975年5月,通過招工返回西寧,進入一家半軍工性質的大廠干車工,并開始詩歌寫作。1977年春季,有兩首“紅色頌歌”相繼發表。由此決定當一名詩人。秋季,國家恢復高考,應考并被錄取。
1978年—1982年。大學四年
1978年春季,進入青海師范學院中文系77級。1979年結識從流放地回到《青海湖》編輯部的詩人昌耀。亢奮寫詩,偶爾發表。
開始文學評論的寫作。在《青海湖》《青海師范學院學報》等相繼發表了昌耀等人的詩歌評論,論巴爾扎克小說《幻滅》的論文等。
讀大四時主要精力投向當代美術思潮和西方美術史。
1982年—1984年。高中語文教師
大學畢業,分配至西寧某中學任高中語文教師。
1984年—1992年。《西寧晚報》編輯
1984年夏季,調入《西寧晚報》社從事文藝副刊編輯工作。
1986年,發表了大量詩作。其中兩首分別刊發于《詩刊》和《人民文學》。
1987年,相繼在《星星》《綠風》發表了關于西部詩歌的專論,尤其是發表在《當代文藝思潮》上一萬多字的《罐子:生命的含義及詩的再生》,使我在西部詩歌批評中初露鋒芒。該文隨后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
1989年春夏之交,因組詩《創世紀》獲“《萌芽》1988年度文學獎”赴上海領獎。返回西寧時大街上洶涌的人潮正舉著標語橫幅游行。此后無話可說。
1990年在《詩歌報》上發表紀念海子、駱一禾的文章《孿生的麥地之子》。此文成了我在詩歌批評領域的成名作。
1991年9月底,因一報紙副刊會議赴新疆,會后從帕米爾高原越過邊境至巴基斯坦邊防哨所,用四瓶中國啤酒倒換了兩條英國香煙。新疆遼闊、響亮、斑斕,從此對西域、中亞有了超常感受。
1992年,論述西部詩歌的專著《西部大荒中的盛典》出版,反響似還不錯。數年之后,新疆一青年評論家因成篇抄襲該書的文字被我電話質問時,其回答竟然是:我太喜愛這本書了,好長時間一直把它當做枕邊書。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聽到的,最讓人受用的抄襲理由。
12月下旬,調入山東《威海日報》社。我的詩人生涯隨之結束。
1993年—2008年。威海日報編輯
1997年,因當年“《萌芽》文學獎”的額外資助,我的詩集《高大陸》經數番延宕之后終于出版。這是我作為一位“前詩人”的所有心血。出版之后掌聲寥寥。
初冬,北京文化圈內一名叫胡志勇的陌生人士打來電話,因當年那篇《孿生的麥地之子》給他的深刻印象,約我書寫一部《海子評傳》。因其并無順利出版的把握,未應允。
1998年,在《星星》開設《中國當代詩潮流變十二書》系列評論專欄。每篇約5000字,全年共12期。這是我長期跟蹤先鋒詩歌潮流及相關哲學藝術思潮后,一次區段性的詩歌史梳理。刊出后好評如潮。此后經讀者投票評選,“十二書”名列“中國星星跨世紀詩歌獎(文論獎)”榜首。第二年4月前往在四川江油領獎。
1999年再受邀請,在《星星》開設了《中國新詩百年之旅》系列評論專欄。
元旦過后,胡志勇專程來威海談寫作《海子評傳》之事。并于回北京不久打來電話,告知已找到了出版機構并談妥了稿酬事宜。
12月28日凌晨,完成了《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的寫作,第二天即趕赴北京交稿。此書由新華社《半月談》讀書俱樂部按市場規則操作,其負責人張修智看過幾個章節后說:行了,我們喝酒去。席間,由其下屬向我移交了稿酬。這是一個高雅而莊重的時間片斷,我們雙方都在為一部重要的書而嚴格履行合約,但事后回想,怎么都像是一手驗貨一手交錢。
2000年3月23日,中國當代我最敬重的詩人昌耀去世。5月,受昌耀臨終托付,為其即將出版的《昌耀詩文總集》趕寫出了近2萬字的序言《高地上的奴隸與圣者》。之后,又完成了該書必要的技術處理和校對。
10月,《重讀詩人·昌耀詩作精品賞析》出版。全書選昌耀詩作64首,做了短到300字、長到1700字的長短不一的賞析點評。此書系受西安一文化公司約請所寫。是我寫書的經歷中寫作時間最短、出版時間最快、反響最小的一部書。
2001年5月,《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媒體和網絡關于此書的評論“洪波洶涌”。一片熱烈的喝彩聲外,也有零落的“倒彩”侍候。但它肯定是我的一部代表作。
2003年,批評文論集《地圖與背景》出版。它是我此前所有評論隨筆類文章的一個精選本,代表著我漫長寫作史中的勤奮和文化能量。
2004年,擔任“首屆新詩界國際詩歌獎”國內組評委,推薦13位候選人并逐一寫出“推薦評語”。這些評語隨后被《星星》副主編靳曉靜所看中,建議在原有基礎上擴展成一個“當代詩人點評”的獨立文本,以備在該刊連載。
2005年,擴展至48人的“當代詩人點評”以每期12人、每季度一期的節奏在《星星》連載。廣東詩人黃禮孩在讀了前三期的連載后打來電話,建議我再選入詩人的代表作,以及簡介、照片,做成一部《一個詩評家的詩人檔案》,納入他的《詩歌與人》系列出版。11月,該書面世,一時間竟然炙手可熱。
9月,時代文藝出版社打來電話,希望再次出版已在市場上脫銷的《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我隨之壓縮了原版本中枝蔓性的文字,增補了海子去世前的詳細信息,比之原版本更為豐富精粹,書名改為《海子評傳·修訂本》。
10月,第四屆西峽詩會組委等聯合評出“中國當代詩壇三十六天王”,本人被評為“詩評天王”。其評語為:“一本煌煌的《海子評傳》足以讓我們對燎原先生肅然起敬。他一系列詩評慧眼獨具,評語通透……他的獨立批評姿態,保持了一個詩評家應有的操守。”這個“天王”封號雖然有點搞笑,但評語也算“慧眼獨具”。
2006年1月,《海子評傳·修訂本》出版。3月,再往四川羅江,參加“中國·羅江詩歌節”。在北京首都機場轉機時,見候機大廳多家書店擺放著這部書,心頭一番竊喜。
8月14日中午,天氣溽熱。赤身寫完43萬字的《昌耀評傳》初稿。至今仍記得那神示般的一瞬———劃上最后一個句號時,案頭清風突至,一粒白花自書桌盤龍香的枝條啪然躍入稿紙,如同一個神秘的使者向我道賀。
2008年—現在。威海職業學院教授
2008年4月,正值春暖花開,調入威海職業學院。由高級編輯職稱轉為教授職稱。
6月,《昌耀評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部書。它綜合了我大半生的社會人生經驗、大地山河閱歷、精神文化蓄藏和專業學術訓練。在由新浪第三極作家群落博客群聯合評出的“2008年度中國詩歌十大事件”中,《昌耀評傳》的出版被列為十大事件之首。若干年后的2012年春節期間,我意外地接到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陳建功關于此書的手機短信:“燎原先生,原諒我剛剛讀完大作《昌耀評傳》(接到的書太多了),為大作感動、感傷,您不僅充滿了感情,而且很有見地。對詩人及其詩歌的理解和開掘使我獲益良多。謝謝您!陳建功”。
2009年,刊發于新疆《西部》的《昌耀評傳》(節選,共八萬字)獲“喀什噶爾杯首屆西部文學獎·文學評論獎”。寫給作品的頒獎辭為“……既有宏觀理性的理論敘述,也有感性微觀的人生傳達,視野開闊、觸角敏銳,充滿思辨的激情及才華,是近年來詩人評傳中獨樹一幟之作。”頌獎大會在新疆喀什隆重舉行,本人因故未前往領獎。
2010年8月,與他人主編的《二十一世紀十年中國獨立詩人詩選》出版。收李南等具有獨立寫作特征的65位詩人的詩作。為該書書寫序言《藝術的差異與獨立之詩人》。
10月,與班果編輯的《昌耀詩文總集·增編本》出版。
10月,第六屆西峽詩會組委會等聯合評出“新世紀十年中國當代詩歌精神騎士”。本人被評為“當代詩歌金哨”,其評語為:“他獨立客觀的學術良知是中國當下詩壇的幸運。”這一封號與評語皆大得我心。
2011年6月,經深圳駐北京一文化公司運作,《海子評傳·二次修訂本》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增補了諸多新的資料,又作了進一步的文字壓縮,印數為6000冊。加上第一版的10000冊,第二版的6000冊,《海子評傳》的印數至此已達22000冊。如此一算,突然覺得我好像也寫了一部暢銷書。
……我在歲月中繼續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