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大學女生穿漢服上課三年 按古時習俗行成年禮》,這一新聞讓我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漢服女孩”。從未想到會被炒作的我,本是與眾多漢文化實踐推廣者一樣的普通漢家女。圍觀近日以來的新聞,傳播之快,很是意外。不知該喜該悲。喜者,我漢服終有出頭之勢;悲者,三人尚成虎,而傳媒之下的斷章取義,對漢服來說更大的是一致命傷。此番敘述,是陳情,更是想糾正部分媒體以噱頭亂定標題誤導不明群眾對漢服的認識。
起先應是由蘇州名城發的一組照片被“幸福蘇州”微博轉載引起。中秋臨近,名城想舉辦中秋祭月,便找到我這個曾有個別經驗的人幫忙指導,聞此,無任何條件欣然答應。期間曾有一次見面交談,工作人員姐姐拍下一張照片留念,便是后來被轉發的那組照片中第一張,而其他三張皆是出自于我QQ空間相冊。不同時期,有生活照,有游樂性質的非生活照。出于微博內容并無惡意,便未追究。
也正是此組照片,一位揚子晚報記者,自稱是蘇大畢業曾在校園中見過我的學姐聯系到我,想寫一篇關于漢服的文章,便是此次,同樣答應。用了半小時時間交談,由于學姐之前查閱了解過漢服方面的資料,聊天起來便輕松很多。問到關于何時喜歡上漢服時,我只能老實回答,從小。只是那時不懂“漢服”二字的含義,只知道從小便對這樣的服飾情有獨鐘!相信很多人也都做過“披床單”的事,便對這樣的情愫不難理解。而接觸這件衣服的唯一渠道,只能是通過甚至形制鮮有完全規范的古裝劇,起碼在九幾年的當時來說。后來才漸有“漢服”二字的概念:“漢族的民族服飾”。那為什么其他民族可以有自己的服飾,漢族就不可以有呢?為什么少數人口的民族著自己服飾會引來顧盼流連贊美一片,漢族作為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卻是異樣目光?為什么由漢服演變過去的韓服、和服等皆是韓國、日本對傳統的尊重,而中國便是封建迂腐的代表呢?穿越、炒作、日本人等字眼屢見不鮮,而說出這些言語的正是自己的漢族同胞們!著實寒心……直到大一也就是四年前遇到蘇州的樂昀姑娘,才發現原來不是我一個人。甚至全國各地都有為漢服及漢文化推廣作貢獻的同袍們。小小年紀的樂昀姑娘對漢服的了解程度是我遠不及也是我欽佩不已的。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想做些事情,即便微盡其微,才有了后來組織的一場場傳統節日活動……
只是不知為何會演變成后來標題中的“癡迷古裝劇中華美衣裳,蘇大女生三年著漢服上課”?!之后轉載的各大媒體更是斷章取義,以此作大標題為噓頭。文章發表前,由于之前吃過媒體“古裝”“穿越”的虧,便找到揚子晚報的學姐,要求發表前給我看一下。而所選圖片也要求盡量生活照,避免大眾對漢服形式化的誤解。名字要求不用真名而用字號以免惹是非。我第一眼看到文章時,是朋友留言讓我去媒體網站看的。名字連真名帶字號一并奉上,圖片更需要我個人來說明才可解除誤會:及笄禮的照片會被多數人以為是模仿《美人心計》,甚至結合寫生時戴的幃帽,有人專程拿了《美人心計》林心如戴幃帽的照片做對比,得出結論:乃入戲太深!我確實可以說,《美人心計》里的服飾不算規范漢服,這件衣服雖有仿《美人心計》服飾配色嫌疑,此商家還算是被漢服同袍認可的。至于寫生時的幃帽,便有“武俠”嫌疑了。幃帽,蘇公笠皆是自古有之,單純說此帽子,它真的只是用來遮陽的!外出寫生正是春夏交接,身邊同學尚且皆戴帽子,而我用更實用的幕簾有何不可?
現在漢服雖然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而興起,除衣服本身華美之外,更承載著華夏二字的重量。但漢服說到底,不過是一件衣服,衣食住行,無一不是為生活方便而來,很多人對漢服的了解停留在寬袍大袖上,事實是,漢服以形制多樣為特色,長袍、裋褐、寬衣、窄袖皆有。華夏千年文化,風流騷客也好,農間勞者也好都有適合自己的服飾,在沒有科技代替雙手完成工作的時代,古人不會著不便生活的服飾憋屈自己數千年的。
服章為表象,文化是歸根。看似傳承了我們千載文化的日本、韓國,不過是形式,但我們卻是血液里流淌的骨子里傳承的文明。但不得不佩服日本、韓國對文化的重視。莫要讓鬼子小瞧了我們。釣魚島是中國的,茶是中國的,插花是中國的,漢服是中國的,文化更是中國的!
作者簡介:秦亞文,字初塵,人稱若兮。蘇州大學繪畫專業,漢服愛好者,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