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連接性知識作為連接主義的知識觀,對了解連接主義的內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對網絡時代知識釋放的影響、連接性知識、知識的變革和流動特征、知識的情境游戲進行了詳細介紹,并與建構主義知識觀進行了仔細對比,對連接主義知識觀(知識生態)進行了解讀。由此得出,連接主義的知識觀相對于建構主義知識觀來說,更加強調知識的情境性、實時性、流動性,強調聯結性(管道為王),強調社會化作用,強調適應性(網絡和生態),對信息、知識激增的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學習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連接主義;建構主義;知識觀;知識生態;解讀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1-0012-06
一、引言
2004年以來,西門思(Siemens)在網絡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公布其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005年的“連接主義: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和“連接主義:學習即網絡創建”,2006年的“連接主義:今天的學習和知識”和“連接主義:學習理論還是自娛消遣?”。2006年,西門思發表了Knowing Knowledge專著,并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9年翻譯出版。
西門思在自己的專著中開篇就強調他并不打算提供對知識的準確定義,而只是試圖提供一種看清當今世界知識發展趨勢的視角。知識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定義。該書力圖對知識及其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的空間正在發生何種變化給出一個概觀。
西門思認為知識正在發生巨變,變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知識存在的情境(或環境)和知識自身的流動和特征。西門思認為層次結構(單向)模型已經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結構的變化,知識已經從分類、層次描述方式向網絡、生態方向發展。西門思提出了連接性知識的概念,并接受了Dowries的提議,把連接性知識作為連接主義的認識論基礎。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西門思的連接主義,先要把握連接性知識的內涵。
二、連接主義的知識觀
1.知識釋放的影響
網絡時代,知識急劇增長,知識的釋放使公司、學校、政府等機構體驗到了與知識之間的一種新型關系:由控制/監控、原因/效果轉向培養、培育和連接。
知識不是靜態的,知識一經產生,就會進入流動循環。西門思認為理解(Understanding)是一種暫時性的狀態,受認識領域(Domains of Knowing)、知識類型(Types of Knowledge)和存在結構(Our Structures ofExistence)的影響。
(1)知識流動循環(Knowledge Flow Cycle)
知識以某種類型(個體、群體、組織)的知識創造開始流動,然后經由下列階段而循環,如圖l所示。
共創:建立在他人工作之上或協同工作的能力,可以打開思想和概念的創新和快速發展之門。
傳播:通過網絡分析、評價和篩選。
重要觀念的交流(傳播階段沉淀下來的):進入管道通過網絡傳播。
個人化:通過個人體驗、對話和反思獲得個體的新知識。
實施:實施行動并能反饋到個人化階段。相對于單純的推理或學習,對某個概念有所體驗時,對它的理解會更深入。
(1)認識領域(Domains of Knowing)
人們存在于物質(Physical)、認知(Cognitive)、情感(Emotional)、精神(Spiritual)幾個領域中,只突出任何一個領域都是不對的。每個領域在不同的情形下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它們聚集起來共同提供體驗知識的管道。
(2)知識類型(Types of Knowledge)
知識由不同的類型組成,包括如下:
知道關于(Knowing about);知道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知道要變換(Knowing to transform)和“知道為什么(Why of Knowing)”。
以前,知識通過雜志、圖書、圖書館和博物館來存儲。這些存儲結構中的大多數知識處于“關于”和“做”的層次,“知道成為”、“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識(今天,知道如何進行知識導航即可被看做一個過程或流動)和“知道要變換”,都處在原有知識結構的視角之外。
(3)存在結構(Our structures of Existence)
人們存在于不同的空間:自我的(Self)、集體的(Collective)、組織的(Organizations)和社會的(Society)。每個存在空間都擁有自己的文化,在自我空間體驗到的知識與在集體空間(興趣小組、志愿者小組,社會空間)體驗到的知識有著不同的情境,因此意義也不同。每個存在范圍都有伴隨的文化和感覺(進化的時代精神),它們自身也成為感知(篩選)知識的透視點。
2.連接性知識
西門思通過連接來定義認知和學習。一個實體的屬性必須通向或成為另一個實體的屬性,才可以認為它們之間是連接的,這種連接所產生的知識就是連接性知識。
連接性知識網絡具有四種特性:多樣性,自主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理解這四種特征,需要思考四個問題。即:
多樣性:是盡可能展示最大范圍的觀點嗎?
自主性:單個理解者能依據自己的知識、價值和決策,自愿為互動交流做貢獻嗎?
交互性:產生的知識是成員之間的交互結果,還是僅僅是成員觀點的聚合呢?
開放性:存在允許假設的觀點進入系統,被他人聽見或和他人交互的機制嗎?
知識會具有“硬知識”和“軟知識”兩種狀態,如圖2。硬知識產生于那些變化慢的領域和時代,經由專家證實和公眾接受的過程后,趨于穩態。最近幾十年,更多的知識已經變成軟知識。當事物快速改變時,很多知識來不及變成硬知識即被替換或修正。硬知識和軟知識的管理需要不同的過程。
知識受許多過程的影響,如圖3所示。它怎樣被專家和大眾創造出來?怎樣通過預制容器或模糊云和網絡結構化?怎樣通過單向的書或期刊,或者Intemet的軟的雙向流動來傳播?怎樣通過專家和同行驗證?怎樣通過消費、對話、反思來獲取和實施?
而且隨著知識的改變,每個過程都會被重塑和改變。技術正為個人參與出版、交換知識和訪問專家提供新的支持。
知識來自系統和集成結構。高質量的網絡和連接產生高質量的知識分享。形成有效的網絡和利用網絡為知識需求服務是同等重要的挑戰。創建網絡時,要綜合運用物質、認知、情感和精神幾個領域。
在處理軟知識時,怎樣審查知識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呢?專家的意見和觀點通過可信網絡(像許多社區的推薦系統,基于歷史和先前活動來驗證個體)來增強。憑借檢查和平衡手段,建立起知識的審查模型。在新的模型里,專家和小組的作用是等同的。
3.知識的變革特征
知識環境的變革體現在以下方面:
(1)個體的提升
個體擁有比以前更多的控制能力、創造能力和連接能力。個體的提升還能培養協作、社會化的能力。
(2)增強的連接性
世界正變成一個整體,連接能提升組織和個人適應的潛能。因為連接,知識能夠以碎片存在。
(3)及時性
知識以實時的方式流動,世界都正在立即化。
(4)分解和重新包裝
所有的知識都是片段。可以獲得小的片段并加以混合,進而產生個人理解。
(5)管道為王
內容、情境和管道塑造著知識的意義:內容一開始知識循環;情境——使其有意義;管道——使其關聯、流通和可得到。內容必須與情境和管道混合起來。管道比內容更重要。
(6)社會化
社會化供養連接性。現在,活動的社會化能提高到空前水平,要注意尋找那些不同的觀點。
(7)物理和虛擬世界模糊性
物理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界限正變得模糊。正如知識環境正在發生變革,知識的特征也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可以從確定知識特性的八個主要因素來看:
(1)豐富(Abundance)
當新知識持續被創造時,知識迅速貶值,同時知識的壽命正在縮短。處理豐富的知識需要新的技能。
(2)重組能力(Recombination)
連接、重組、再造能力是當今知識的特征。
(3)確定性(Certainty fornow)
持續擱置確定性是今天的“現實”,“未知”狀態是正常的。
(4)發展速度(Development Pace)
管道比它本身的內容更重要。學會我們明天需要什么比我們今天知道什么更重要。
(5)表現(Representation)
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文本、圖像、視頻、音頻)來擴充和闡述。
(6)流動(Flow)
建立、保護和利用知識流是組織的一項關鍵活動。組織學習生態的健壯性取決于知識流的有效形成。流動有抑制劑,也有加速器,要揚長避短。
(7)空間和結構(Space and Structure)
生態和網絡能為結構和空間提供解決方案,并促進知識流動。生態能管理快速成長,適應新的競爭和不同的觀點,并使創新的觀念和思想得到發展。
(8)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知道在哪里”正在取代“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樣”。迅速的、連續的知識流動無法被人腦全部容納。為了生存下來,人們通過網絡延伸自己:計算機、人、數據庫和仍在發展的新工具。對持續的知識成長、創新、分享和傳播來說,放松管制是至關重要的。對有組織的知識或已建立的結構來說,中心化能很好地起作用。當事物迅速改變、要求多樣化觀點、知識還沒有固定到“可知、確定”的狀態時,去中心化是有效的。
知識變革的本質是:個體想要控制他們的空間,想要建立他們能起作用的、學習的生態。變革產生的影響如下:
(1)數量超載。人們不能親自管理過載的知識,需要依賴他人和技術網絡來應對。
(2)多樣性超載。認識駐留在許多不同的、多樣化的觀點集合中,這需要新的交互能力和機能,特別是當學校仍然在傳授過時的基礎知識時。
(3)技能過時。在指導層次化、結構化知識時曾經服務良好的技能不再滿足需求。人們需要感知(感知正在發生什么,什么正在變化)技能,并改善響應/反應的能力。
(4)去人性化(Dehumanizing)。人們還沒有學會在空間里更加人性化。需要學會在虛擬空間里如何交流情感(共鳴,禮貌)。
(5)驗證/真實性。權威如何建立?怎么知道能相信誰?分布式環境中的同行評議和用專家建立的模型驗證知識同等重要嗎?
(6)身份。身份發生了什么變化?怎樣知道你是誰?第三方能進來以驗證和評論權威和身份?
試圖做更多過去所做的事情不是解決辦法。人們需要用新方法作新事情。在那些服務于昨天模型的事物上,提高效率是幾乎沒有意義的。
4.知識是情境游戲(Context Games)
知識情境的變革與知識特征的變革是并進的。人們能看到某些知識可能在一個情境中成立,而在另一情境中則不然。
情境包括情感、新近的經驗、信念和周圍的環境等要素——每個要素擁有自己的特征。定義情境就是制訂方案(To define context is to frame the solution)。情境游戲是在辯論環境中針對什么是容許的,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訴求標準的一種構想和協商。情境游戲就是要澄清和凸顯那些影響人們理解特定環境的因素的嘗試。
情境游戲包括如下內容:
(1)帶來什么?呈現人們現有的觀點/意識形態。
(2)影響什么?表征存在和影響討論/知識的因素(人們察覺到的新近事件、新聞條目、網絡節點)。
(3)存在什么?表征主題的性質——與情境合并,并使情境變化。
(4)發生空間?表征對話/辯論發生的環境/文化/時代精神。
(5)涉及誰?表征熟悉的一伙人塑造著情境;根據以前的遭遇補充遺漏的要素。
(6)擁有什么?表征參與者的演講水平和魅力特征。
(7)感覺什么?表征情感。
(8)傳播什么?表征把每個觀點的正確性傳達給他人。
(9)怎樣協商?表征怎樣決定正確性的尺度和可接受的情境(需要互相讓步)。
(10)領域,類型,狀態和知識水平是什么?
(11)怎樣辯論?表征邏輯、情感、包含/排除。
(12)情境分類?(為未來的類似經驗歸檔)。
三、與建構主義知識觀的比較
連接主義與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有著較大的差異,與建構主義有著很多相似點。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識論和哲學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并在教育和心理領域引起了一次重大的觀念與實踐的革命。建構主義在當前的學習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
皮亞杰的認知建構論與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都深刻影響著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皮亞杰理論中闡述的結構主義思想是建構主義理論的重要心理學基礎,而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則深刻影響著社會建構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皮亞杰的認知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認知主體主觀積極建構的,只反映個人經驗。知識只存在于每一個人的腦中,也只有對個人自己才有意義。
社會建構主義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同時考慮主觀與客觀知識,并將兩者緊密聯系起來,使之相互促進。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個人知識是在社會文化的環境下建構的。因此,所建構的知識與社會文化脫不了關系,所建構知識的意義雖然是主觀的,但不是隨意建構的,而是在與別人協商的過程中不斷地加以調整和修正,并受到當時文化與社會的影響下建構的。知識是在人類社會范圍里,通過個體間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認知過程而建構的。知識的主觀部分是不會一樣的,但在客觀部分或相互主觀的共識部分,在某種范圍和程度上是可以相通或兼容的。
連接性知識觀與建構主義知識觀的比較如表1所示。連接主義的知識觀相對于建構主義知識觀來說,更加強調知識的情境性、實時性、流動性,強調聯結性(管道為王),強調社會化作用,強調適應性(網絡和生態)。對信息、知識激增的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學習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四、連接主義知識觀解讀
1.對連接主義知識觀的贊同
自從西門思提出連接主義以來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它的支持者們都把連接主義及其知識觀作為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框架。
連接主義知識觀的核心是知識的生態觀。Chatti,M.A.等人認為知識生態具有以下特性:復雜性,適應性,自發性,自組織,開放性和去中心化。由于知識生態是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因此知識生態具有不確定性的特征,它會出人意料的向前進化。作為復雜、適應性系統的一個實例,知識生態擁有自發特性并且包含了自組織的實體。知識生態是共同創造的并且由個體來維護。它自然發生,然后由許多個人知識網絡自底向上發展。知識生態說明學習以自底向上的自發模式發生,而不是從上到下的層次結構的外部控制模式。在知識生態中,人們主要關注他們個人知識網絡的形成、維護和保持,而不太注重所屬社區的實踐活動。
Michelle Kathleen Dunaway通過描述元讀寫能力(metaliteraey)和同伴讀寫能力(transliteracy)的教學實踐來反映連接主義是適合于網絡信息文化教學的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Andrew Ravenscroft從對話角度對連接主義的原則進行了分析,例如“知識和學習存在于非人類的器具中”這一原則從對話角度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智能應用產品的一些類型,包括機器學習、用戶建模、語義技術、通常的學習或合作學習。另一種是為促進學習而設計的技術,包括智能助教、學習模擬或游戲。我國學者王佑鎂、祝智庭在比較連接主義和其他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分布式知識庫的外部聯結和基于信息處理的內部神經元聯結成為學習過程發生的未來學習體系的基本取向”。
2.對連接主義知識觀的質疑
作為一種學習理論,連接主義的概念在得到廣泛認可和支持的同時也受到了一些質疑。
Verhagen認為連接主義殘留了大量未經證實的觀點,而且他不認為學習能夠存在于非人類的機器中。他認為盡管人們不斷地適應技術圖景的改變,可事實上人們仍然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只是同樣的活動發生在不同的地方。西門思回應稱,由于網絡中信息的復雜性和指數增長、人們能夠通過全球網絡交流并具有集合不同信息流的能力,所以新的學習理論是必需的。西門思認為“知識不僅存在于個體腦內,還分布式的存在于網絡中,學習就是認識復雜網絡形成的模式的活動。網絡既是內部的神經網絡,也是外部的,我們通過外部網絡來適應的世界。”Kerr對連接主義的“知識半衰期正在縮短”這一口號提出了挑戰和質疑,他引用Kay所說的由人類學家研究認定的非共性的一系列理解都不是通過自發學習獲得的,那些都是我們共同已知的人類社會,例如:抽象的數學推理、基于模型的科學、民主主義和緩慢的深度思考。Kerr認為如果這類非共性的學習是重要的,那么就應該通過辨識不同的方法來教授,他并不是提出存在“基礎知識”,而是指出識別策略的重要性來保證至少有一些學習模式是一直存在的。還有一種分析認為:Dowries把在連接性知識中提到的群組和網絡間的差異看做是連接主義的一個重要元素,而西門思很少強調這一元素,他把群組看做是網絡的一種類型。在關于CCK08的研究中Mackness,Mak and Williams發現,當連接主義的理論處于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的實踐中時,它的多樣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網絡原則和突現性的知識就會妥協。Kop認為連接主義主要關注認知發展,就其本身而言并沒有集中解釋涉及物理成熟和隨著個人與社會的接觸和交互而發生改變時,該如何解讀網絡連接,特別是涉及解釋特定環境中人的行為表現和道德發展。他認為Downes提出的分布式知識理論規則還沒有完全從哲學領域擴展到應用教育研究中,所以連接主義模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我國,王竹立認為網絡時代,管道和內容同樣重要。因為沒有個體對知識內容的建構,管道就失去了意義。同時他也對連接主義的假設:知識可以存在于非人類的器具中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西門思沒有說清楚,在網絡中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的到底是人,還是非人類的機器或物理網絡?他認為,恰恰是散布在網絡各處的千千萬萬個個體的人和人類的組織對知識進行了加工、處理和意義建構,而不是非人類的機器或物理網絡。
3.本文觀點
在筆者看來,連接主義強調知識是網絡,學習就是網絡的形成。在連接主義的知識觀中,沒有專家和權威,或者說專家和權威的作用不再重要,小組意見可以替代專家的位置。知識網絡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是平等的,都可以稱為知識的網絡者(Knowledge Networker)。這種一味強調開放、自發、自底向上的知識或學習觀點,其實并不完全適合當前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幼兒、小學期間的教育。對他們來說,還沒有能力自我確定應該學習什么內容,應該怎樣去學習。這時候,由專家來預先確定學習內容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說知識需要分級,從簡單到復雜,每個時期應該學什么,有必要預先規定,否則,會陷入混亂之中。這種情況下,知識的層次模型會比網絡模型表現得更好。即使學習者在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之后,如果只一味地強調連接,而不強調知識的建構,從字面上看,就容易導致學習者出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況。
連接性知識(知識生態)和其他知識觀點應該是相互補充的關系,而不是替代的關系。例如,連接主義認為知識是網絡,網絡由節點構成,節點可以分為隱性知識節點和顯形知識節點。雖然在網絡時代,使用知識生態概念更加符合知識的本性,但也不是靠一種知識觀就可以通行無阻。知識生態(知識網絡)并沒有強調知識種子的形成,但是對于一個網絡來說,其起源點至關重要。由此,筆者認為,知識應該劃分為核心知識和自發性知識,核心知識由建構主義解釋比較合理,自發性知識由連接主義解釋會比較成功。由于學習可以發生在腦內也可以發生在腦為,腦內的學習用建構主義解釋會比較成功,而主要關注外部知識源連接的連接主義對發生在腦外的學習解釋會更為成功。
五、總結
連接性知識是連接主義的認識論基礎,文中對連接主義的知識觀進行了詳細介紹。首先介紹了網絡時代知識釋放的影響,知識不是靜態的,知識一經產生,就會進入知識循環。接著介紹了知識環境的變革,連接性知識的概念,知識的變革和特征,知識的情境游戲。最后,通過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進行詳細對比,并對連接主義知識觀進行解讀,得出連接主義對信息、知識激增的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學習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在理論上還沒有質的變革。
基金項目:本文為天津市201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社會化網絡學習的理論研究(TJJX10-1-8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杜修平,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與管理。
收稿日期:2012年7月2日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