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隨移動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移動學習研究成為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文章采用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eeⅡ及內容分析法,對2011年公開發表于國內學術期刊的移動學習論文進行了量的統計和質的分析,以期揭示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的現狀、問題及其主要成果,以資同行借鑒。
[關鍵詞]移動學習;平臺;資源;教育:可視化分析;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1-0023-06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紀末,移動通信技術迅速發展,手機用戶在全球范圍內激增,手機功能越來越強,攜帶越來越方便,屏幕閱讀越來越人性化。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全國電信業統計公報,2011年,移動電話用戶達到98625萬戶,在電話用戶總數中所占的比重達到77.6%。其中,3G用戶凈增8137萬戶,達到12842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3.6部/百人,比上年底提高9.2部/百人,移動通信處于蓬勃發展階段。
移動技術的發展為其教育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基于移動媒體的便攜性和強交互性,移動信息通信技術的產品和服務很大程度上能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此對應,國內外學者對移動學習(M-learning)的關注日益密切,從移動學習理論到移動互聯技術,從移動終端到移動平臺,從學習資源到移動教學設計,其研究越發成熟。因此,筆者針對2011年發表于國內學術期刊的移動學習研究文獻進行量的統計和內容分析,通過文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國內2011年移動學習研究的現狀、問題和主要成果,以供移動學習的研究者和應用者學習借鑒,促進移動技術的教育應用。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對象
本研究設定的研究對象是2011年公開發表于國內學術期刊的移動學習研究論文。為確保不遺漏有價值并可操作的文獻,研究采用“主題檢索”方式,選取關鍵詞為“移動學習”、“移動教育”、“移動教學”、“手機學習”、“m-learning”,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進行搜索。
考慮到本文旨在梳理移動學習的研究成果,故在統計、分析時剔除非學術性文章,主要包括:新聞報道與社論、采訪稿、隨筆等。經檢索并分揀,最終獲得有效文獻254篇。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利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信息可視化統計軟件CiteSpace Ⅱ及Microsoft Excel,從論文的作者、署名單位、原載期刊、關鍵詞以及論文針對的終端設備種類、操作系統及研究內容等方面對2011年刊發在國內學術期刊的移動學習文獻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CiteSpace是一種科學知識圖譜引文分析軟件,內嵌大連理工大學劉盛博博士編制的CNKI(ReWork)格式轉換程序,能將所采集數據轉換為可處理格式,能幫助研究者明確學科知識域的演進與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但由于受CNKI數據采集選項和中文文本處理功能受限,CiteSpace僅可有效處理CNKI數據的專業術語和關鍵詞分析,故結合內容分析法,采用人工對文獻的研究內容進行分類。為降低研究者個人主觀判斷可能造成的偏差,在確定分類方法和標準后,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對所有文章的歸類,對于存在歸類分歧的條目,引入第三位研究者討論并確定。
3.研究說明
(1)盡管本研究采用主題檢索方式,檢索結果的覆蓋率較標題檢索、關鍵詞檢索高,但仍可能未覆蓋所有有關移動學習的文獻。此外,考慮到可操作性,本研究未統計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
(2)盡管本研究力求在數據的統計上做到完整、準確,但由于不同期刊對著者信息等要求不同造成部分原始文獻信息不完整(如作者姓名缺失、作者單位不詳等),在信息導入CiteSpace Ⅱ時,對缺失的信息做留空處理。另外,由于研究者本身知識結構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引起人為歸類偏差,可能造成研究內容分類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整體而言,本研究堅持公正公平原則,具有較高的統計學意義,研究統計后所呈現的總體狀況是科學的、可信的,具有科學的應用價值。
(3)鑒于論文發表流程造成的時間延遲,本研究綜述的254篇論文發表于2011年,但可能撰寫于2011、2010,甚至更早。
三、數據統計與分析
1.載文基本情況
2011年國內學術期刊登載的254篇移動學習論文來自126種期刊,其中刊載文章數量超過5篇的刊物共有8種,按刊載文章數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如表1所示。論文中有48篇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占總數的18.90%。
從表1可以看出,《現代教育技術》、《中國教育信息化》、《中國電化教育》、《中國教育技術裝備》等是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論文發表的主陣地。11種刊載移動學習論文超過5篇的期刊中,《現代教育技術》、《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遠程教育》是CSSCI來源期刊,所載文章整體質量穩定且較高。此外,載文較多的《軟件導刊(教育技術)》、《電腦知識與技術》、《科技信息》及《軟件導刊》等期刊主要傾向于移動學習的技術研究與應用推介。
2.研究者分析
(1)合作研究分析
2011年國內學術期刊登載的254篇移動學習論文中,獨立作者發表的文章113篇,兩人或兩人以上合作發表的文章141篇。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254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為1.92人,合作研究的論文占總數的55.51%。可見我國2011年移動學習研究以合作研究為主。合作研究可以讓多個研究者充分發揮各自在知識結構、能力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為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貢獻力量。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的48篇文章中,以獨立作者名義發表的論文數僅為9篇,所占比例為18.75%,合作發表的文章數為39篇,所占比例為81.25%??梢姡煌姓J可的高質量論文多為合作研究的成果。
(2)論文作者分析
對2011年國內學術期刊登載的254篇移動學習論文的作者進行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發表移動學習論文最多的是首都師范大學方海光博士,一年中共發表7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且均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張紅兵和首都師范大學王紅云并列第二名。其中張紅兵的4篇論文均是第一作者,但都發表在非CSSCI期刊;王紅云的4篇論文都不是第一作者,其中兩篇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再次是無錫廣播電視大學杜俊、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王敏娟、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厲毅和河北廣播電視大學邢士賓。這些學者為我國2011年移動學習研究做出了不菲貢獻。
同時,利用CiteSpace聚點類型中的“author”對論文作者的合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國內發文頻率名列前茅、合作密切的學者群,如方海光與王紅云等,張紅兵與邢士賓等、馬力與李桂英等,形成學術研究團隊效應。
(3)作者單位分析
將2011年國內學術期刊登載的254篇移動學習論文,按照第一作者署名單位進行歸類統計,可以得到如表4所示的結果。2011年間20家單位發表的論文數超過2篇,累計文章數為76篇,占文章總數的29.92%。
從表4可以看出,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的主要基地是普通高等院校和廣播電視大學,其中師范類院校最為突出,20家單位中就有13家單位為師范大學/學院,所占比例為65%。華南師范大學(6篇)、東北師范大學(5篇)和首都師范大學(5篇)最為突出。
3.研究熱點分析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以2011年254篇移動學習論文的關鍵詞為節點進行計量分析,設置topNper slice的值為20,閥值(c,cc,ccv)的值分別為{(1,1,20),(2,2,20),(2,2,20)},采用網絡縮放算法Pathfindernetwork scaling,對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的熱點進行可視化,繪制了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共得到節點91個,連線87個,結果如圖2。
圖譜中節點環的大小表示頻次,外部帶有小圈的節點環表示具有高中介中心度的關鍵節點。中介中心度是測量某一節點被其他節點之間最短路徑穿過的程度指標。中介中心度高的節點對其他節點兩兩之間的聯系起到控制作用,體現了其在整個網絡中的重要地位。
從頻次排序看,移動學習最高,緊隨其后的是、“3G”、“云計算”、“遠程教育”,故其節點環明顯偏大。但從節點的中介中心度看,“應用”、“智能手機”、“3G手機”三個節點的紫色節點環最大,中介中心度分別為“0.68”、“0.61”“0.61”,占核心地位。這表明,2011年間我國移動學習中,3G、云計算、遠程教育的研究最為廣泛,但是相對突出的研究熱點是移動學習的應用和智能手機、3G手機的相關研究。正因為3G技術、云計算技術的發展,移動學習才有更大的發展前景,為遠程教育提供新方式,所以三者研究的頻次高不足為奇。而技術的相對成熟促使研究者更加關注其有效的應用,并與智能手機、3G手機密切相關。
同時,微型學習、微內容、自主學習、泛在學習、自主學習的中介中心度較高,備受關注。
4.移動終端分析
移動學習離不開移動終端,因此移動學習研究中也不乏對移動終端的關注。通過對2011年國內學術期刊登載的254篇移動學習論文進行統計發現:明確研究手機移動學習的論文58篇,占總數的22.83%;研究ipad/pad的有4篇,占總數的1.57%,其中三篇同時談及手機終端;研究PDA的有2篇,占總數的0.79%,這兩篇文章也都同時談及手機。其余接近75%的文章都沒有涉及具體的移動終端設備(如表5所示)。
從表5的統計及關鍵詞聚類分析可見,移動學習研究關注度最高的終端設備是手機,這應該與手機較之其他移動終端應用普及最廣有關。另一方面,254篇論文中,針對具體終端設備進行研究的總體偏少,大多數論文未將具體的理論、實踐與特定的移動學習終端設備相結合。
與移動終端密切相關的是操作系統。我們進一步統計發現,針對移動學習終端所使用操作系統的論文少之又少。254篇論文中,除4篇文章談及了Android操作系統,1篇文章談及Sybian、los及Android外,其余的都未涉及操作系統。可見,針對具體移動學習終端、具體移動學習操作系統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開發針對性的移動學習平臺、設計開發移動學習資源的研究明顯不足。
5.細分領域分析
移動學習已然成為教育技術領域關注的熱點話題。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領域不斷的分化和細化,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盡管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了關鍵詞的聚類分析,但本研究仍認為有必要對其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統計各細分領域的文章數,結果如表6所示。其中,研究內容歸屬于移動教學(22.83%)、軟件平臺(21.65%)、理論探索(21.26%)及移動學習(17.32%)的文章最多,共同占到了論文總數的82.78%。而移動課程/資源(6.30%)、移動學習應用案例(4.33%)以及移動學習網絡建設(1.97%)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對48篇CSSCI來源期刊的論文再次進行細分領域的統計發現,其中理論探索方面的論文比例明顯偏高。
其中,理論探索類主要包括對移動學習的宏觀描述或介紹的論文、理論綜述類論文等,以未針對具體領域(如教學、學習、課程、資源、平臺等)為劃分依據。其他類包括用戶調查、相關工具介紹等研究。
四、研究成果綜述
按照移動學習研究細分領域的劃分,下面從移動學習理論、軟件平臺、資源/課程、移動教學、移動學習、應用/案例、移動網絡/技術對2011年的移動學習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1.理論研究不斷深入,探索構建了移動學習發展的系統路線圖。移動學習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支撐與指導。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移動學習內涵的解析、系統化的研究、模式的探索、價值的爭論、未來的展望等都離不開移動學習研究者對相關理論的不斷探究。2011年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類論文大多還處于經驗反思的描述性層面。方海光等的研究頗具引領性,他們在對國內外移動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包含移動學習裝備環境、移動學習支持環境和移動學習服務環境三個層次,移動學習終端設備、移動學習網絡接入、移動學習平臺開發、移動學習資源建設、移動學習內容選擇與設計、移動學習活動設計六個要素的“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并提出移動學習將與公共服務體系對接,并融入泛在學習,支持非正式的終身學習,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供智能化的云端學習支持服務。此外,在移動學習理論和實踐研究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對移動學習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移動的設備和學習者,而是更傾向于把現代社會看作一個移動的整體,移動技術的應用是為了構建學習環境。
2.平臺建設異彩紛呈,設計并開發了若干面向需求的應用系統。移動學習平臺的研究主要包括對系統平臺建設的價值研究、需求分析、系統設計及架構等,從系統平臺的服務內容上來看,主要包括移動電子書、移動圖書館服務、移動管理系統及移動教學系統等。一方面,四川大學建設圖書館移動閱讀平臺提高了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基于可自動適配移動終端并提供多種顯示樣式的模板機制、二維碼、彩信技術等,設計、開發了移動課程管理系統、移動學習平臺、復合型教學支持服務平臺等。這些研究抑或提出了系統構建的意義、建構模式和系統具體架構,抑或從解決系統平臺的具體技術入手,進行了應用模塊分析或平臺優化。
3.內容研究突出設計,提出了系列移動學習課程資源建設模式。移動學習的實施離不開教學課程、資源的支撐。在移動學習中,學習內容應分割成小模塊的有用信息呈現已成共識。劉清堂從微內容設計、內容交互設計及交互界面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面向3G手機的移動學習資源交互設計,并提出微內容設計應遵循模塊化、完整性、邏輯性、趣味性和情境性原則,內容的交互設計可采用操練與練習型、咨詢型、指導型等基本模式,交互界面的設計則應從導航設計、布局設計及風格設計三個方面考慮其簡潔性。針對當前面向手持移動媒體的視頻教學節目數量極少,質量不高、應用效果不佳等問題,黃慕雄等對面向手持移動媒體的視頻教學節目創新應用展開研究,提出了從節目內容策劃、傳輸通道建立、節目推廣應用和分眾學習與交互等方面建構面向手持移動媒體的視頻教學節目創新應用模式。肖君認為開發優秀移動學習資源,應該從分析學習者的地點、技術、文化和滿意度等四個變量來開展工作,構建移動學習資源和活動的綜合模型。
4.教與支持服務并重,活動設計成為移動教學研究實踐的焦點。移動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方向,為終身教育、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平臺,并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創新載體,促進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在移動寬帶網絡時代下,學者們提出遠程手把手教學、移動情景教學、遠程協作學習、新型家教支持平臺等四種移動教育應用情景及發展小學階段基于手機的移動教育發展策略。程志等基于活動理論,構建了微型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框架,還從“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視角,提出通過高度重視移動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充分挖掘移動學習的“學習型課程”,關注移動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為移動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指導,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移動學習評價等移動學習活動設計策略,使學習者不僅獲得知識和技能,還能在共同體中學習知識、建立自身地位。李書明等從個性化網絡學習資源服務和個性化學習過程服務兩個角度,對個性化學習服務的策略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建立統一的學習資源標準、動態更新學習資源、關注個體差異性、建立電子學檔、實施個性化督學服務等一系列策略。
5.學習應用不斷創新,云計算和定位功能被引入移動學習領域。圍繞移動學習知識碎片化、微型化、可移動、普適性、泛在性等特點,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深度學習、無縫學習等備受關注?;谠朴嬎慵夹g的不斷發展,以及現有移動學習模式計算存在能力差、存儲空間小和資源共享程度低等問題,高宏卿等提出了基于Hadoop的移動學習模型,以充分利用云計算的海量數據存儲與高性能計算能力,將大量的計算和存儲工作放在后臺服務器中完成。李桂英等分析了云教育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優勢以及它對移動學習的改造,構建了一種基于云教育平臺的自主移動學習模型。此外,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推動了移動位置服務應用的普及,這為大眾提供了新的信息服務方式與交互方式。在移動學習領域,基于位置服務的情景感知學習、基于位置的學習游戲及基于位置的增強現實三種移動學習應用模式被提出來。
6.網絡研究較少涉及,探索了移動學習的網絡模式和相關技術。移動學習的實現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絡的構建及具體問題的解決。但由于本研究關注的是移動學習,即移動技術的教育應用,因此純粹移動網絡技術的論文并未被納入研究范圍。在移動學習研究者的視野里,移動互聯學習網絡建設過程中仍存在困境,包括教育部門對移動學習網絡認識滯后、互聯網管理部門對數字內容監管不足、建設移動學習網站面臨技術難關、移動網絡的學習內容供應鏈不完善、移動學習媒體的技術標準和內容標準滯后等。結合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提出建立移動學習長效資源供應鏈,探討基于P2P移動學習網絡模式,利用3G等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實現個人移動學習和校園移動教學。
7.應用研究總體不足,基于個案的深入剖析極具同行借鑒價值。移動應用的研究是以具體實踐案例為基礎,通過個案分析,總結規律為同行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移動學習研究項目較為關注如何創建有效、高效和極具吸引力的學習經驗。張寶輝等介紹了新加坡某小學三年級和四年級將科學課程轉換為移動課程,與他人合作解構和重構課程,以致學習者在思想認識、實踐及成績方面有明顯變化。王敏娟等㈣分析了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開展的mGage項目案例,并對學生WebQuest作品從視覺吸引力、認知過程、資源質量等16個維度進行評估,結果使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的實驗組在工具使用維度上、認知過程維度和資源質量維度的得分勝過對照組。劉麗君等借助移動公司的短信互動平臺,針對《教育技術理論發展研究》研究生課程進行了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利用手機短信互動平臺進行的移動教學能幫助學習者梳理授課內容的知識脈絡、對所學知識及時歸納總結。王海明等探索了利用MMS彩信普及垃圾分類環保知識等。
五、結論與思考
對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盡管是管中窺豹,但還是能夠對當前我國移動學習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一定的認識。不難發現,2011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成果頗豐,各個細分領域均獲取了一定的進步,涌現出了一批專注于移動學習的專家和單位,“3G”、“云”、“智能”、“微型”等詞成為移動學習的新熱點,逐漸升溫的無縫學習或將成為移動學習的華美轉型。同時,研究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和問題。
1.移動學習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移動學習的理論探索從其理論依據的篩選到移動學習需求的分析,從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探索到教與學的模式構建等,為移動學習實踐提供了一定的支撐與指導。然而從2011年國內已有研究來看,一方面理論研究宏觀層面多,中觀和微觀層面少,指導性不強;另一方面實踐研究忙于新技術的引入,技術上的使然尚未在科學理論指導下變為教學實踐中的必然。
2.移動學習終端的研究過于集中。本研究發現,移動學習終端研究以手機為主,盡管這符合手機移動終端普及的現狀,但關注不同終端設備、不同操作系統仍然值得提倡。多屏兼容、多網合一的移動學習課程及資源建設應是移動學習發展的方向。此外,傳統移動設備如MP3、MP4等價格低廉,電池續航能力強,易于普及,相關研究一直沒有得到關注。
3.移動學習課程與資源研究不足。本研究統計發現移動學習課程及資源的研究比重偏低,沒有得到研究者足夠重視。同時,影響用戶接受移動學習的關鍵因素中包括移動學習資源的有用性、易獲取性。但是傳統的基于網頁的、紙質的學習資源顯然不能滿足移動學習的需要。加之移動設備屏幕大小、移動設備存儲量及學習易受外界干擾等因素限制,如何開發適于移動學習的課程資源有待深入研究。
4.移動教與學的研究有待深入。當前移動學習研究尚處于技術推動的階段,基于移動設備的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研究,尤其是能夠直接指導教師和學生實踐應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十分匱乏。移動學習尚未回歸到“技術”為“教學”服務的本原。
5.移動學習與傳統學習結合將大有可為。移動學習縱然有很多優勢,但其單獨應用的價值不能無限放大。如何在傳統教育中更廣泛的使用移動設備進行教育教學,增強傳統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實現傳統教育與移動教育的完美結合值得深入研究與探索,這將為奮斗在一線的教師提供有價值的指導。
6.移動學習實踐應用有待推進。國外移動學習的應用領域涉及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如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等,但從本研究看,我國涉及移動學習具體應用案例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缺乏對各類創新應用和典型應用的深入分析。這也反映了盡管有關移動學習研究如火如荼,但實踐應用明顯缺乏的現狀。移動學習不是新技術的“作秀”,實踐應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系統研究與實現”(編號:1015106310100004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繆玲,碩士研究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收稿日期:2012年7月15日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