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其現代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信息化建設亦大大加快了其教育現代化步伐。在挖掘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了其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并給出了相應對策與措施。當中,通過文獻綜述與數據整理,對西藏“十一五”期間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進行了概括與分析,并從“十二五”西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對西藏教育信息化的前景進行了展望。總之,西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于從根本上促進西藏教育的改革以及加快西藏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與深遠意義。
[關鍵詞]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1-0054-05
引言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改革,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推動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之一,也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可見,教育信息化滿足著人們對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渴望與政府對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愿景。“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六大保障措施之一,在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當中,明確提出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強調文化多元性和共享性,而數字化平臺則給予人們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與共享合作渠道。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能夠有效地實現人,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人,人之間的遠距離交互學習。西藏自治區作為藏族少數民族最大聚居區,由于歷史、地理及環境等因素影響,決定了西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滯后于內地大部分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信息化在西藏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如《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教育發展重點項目建設之一。因此,西藏教育要快速實現現代化,走教育信息化之路是必然選擇。
一、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背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艱辛曲折的過程。西藏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在西藏教育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西藏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的持續、穩定與快速發展。
1.國內外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來的。歐美國家抓住機遇,使本國的中小學生率先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美國2000年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95%的中小學和72%的教室連上了互聯網,平均每5個學生就有一臺計算機;1998年,英國以立法的形式,把中小學信息課列為必修課;歐盟國家、新加坡、日本等國在2003年前后,也將完成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早在1984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國家從2001年開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包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全面啟動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為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奠定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初中階段一般不少于68學時;高中階段一般為70~140學時,上機課時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
2.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背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從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在各專署設立電影隊,到1965年自治區成立中央代表團給拉薩一小、日喀則一小、江孜小學贈送幻燈、投影燈一批教學儀器設備,再到1979年全區第一次電教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可以看出,在50~70年代條件艱苦的歲月里,西藏電化教育工作一直受到中央和當地政府的關注。然而,由于受電力技術、時代環境等方面的局限與制約,這一時期電化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遠不能滿足人們對西藏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1985年6月11日,浙江省援藏工程指揮部承建的西藏電教館、西藏大學交付使用,標志著西藏教育信息化翻開了新的一頁。1997年3月27日,西藏首屆電教教材、電教設備展示會暨向拉薩部分學校贈送教學投影片儀式在區電教館舉行。西藏大學網絡中心于1997年6月成立,是西藏第一個與因特網相連的網絡中心,也是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西藏網絡中心的主節點。2002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西藏學院成立,填補了西藏沒有電大教育的空白。
2003年,國家啟動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從2005年起,自治區教育廳每年拿出25萬元建立全區服務體系,為農遠工程的持續廣泛應用提供服務保障,2004年至2007年共投入資金4300萬元,2008年又投資3100多萬元實施中小學教育電視“班班通”工程,項目完成后,全區中小學基本普及教育電視“班班通”。
截止“十一五”末,西藏中小學共建設計算機網絡教室133間,衛星教學收視點983個,教學光盤播放系統1763個(包括配備成套教學光盤),在984所學校建設了教育電視“班班通”。研發了小學藏語文、數學、科學三個學科的藏漢雙語多媒體教學資源,集中采購了39類中小學各學科漢語授課教學光盤66萬7千余張、3種440套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庫。開展各類教育信息化培訓工作,累計培訓中小學教師及技術人員14498人次。在此期間,各縣教育局成立了電教站,每個縣均有借調的專職人員負責教育技術工作,建立了自治區、地市、縣、學校四級電教機構和專兼職的電教隊伍。
二、西藏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西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2007年西藏教育網的正式開通、西藏教育電子政務水平的提升等,所有這些同國家教育部門加大對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分不開。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西藏特殊地理環境與現代教育起步較晚等原因,西藏教育在信息化進程中所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因此,需要就客觀分析的角度對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發展加以整體把握。
1.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現狀
(1)西藏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西藏目前小學有微機室占18700平方米,語音室占6045平方米;信息技術教師共計474名,城市24人,縣鎮123人,農村327人;其中研究生畢業1人,本科畢業50人,專科畢業382人,高中階段畢業41人。建設校園網校數42個,數字資源計39579.80GB,城市占2132.00GB,縣鎮占7425.20GB,農村占30022.60GB,其中電子圖書為15.00GB,城市和農村還沒有。2010-2011年度信息化經費投入計2316.18萬元,包括硬件設施、數字資源建設、信息技術培訓。多媒體教室座位數計15592個。校園網出口總寬帶1879.10Mbps。“信息技術”課程課時數三年級907.45課時/周,四年級1098.20課時/周,五年級1190.72課時/周,六年級1149.30課時/周。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專任教師9439人次,信息化工作人員數829人。
西藏目前普通中學有微機室占19589平方米,其中初中占14698平方米,高中占4891平方米;語音室占10488平方米,其中初中占7595平方米,高中占2893平方米:有信息技術教師共計280人,城市55人,縣鎮224人,農村1人,其中研究生畢業6人,本科畢業213人,專科畢業60人,高中階段畢業1人。建設校園網校數34個,數字資源計58423.00GB,初中占4519.00GB,高中占53904.00GB,其中電子圖書為50486.00GB,初中占98.00GB,高中占50388.00GB。2010-2011年度信息化經費投入計1241.29萬元,包括硬件設施、數字資源建設、信息技術培訓。多媒體教室座位數計10299個。校園網出口總寬帶843,10Mbps。全區“信息技術”課程總課時數初中一年級483.50課時/周,二年級434.50課時/周,三年級243.00課時/周,四年級9.00課時/周;高中一年級145.00課時/周,二年級34.00課時倜,三年級6.00課時/周。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專任教師7550人次,信息化工作人員數249人。
(2)西藏中職、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
西藏中等職業學校(機構,指教學點)共16所,有信息技術類在校生數1965人,分科專任教師共計591人,有信息技術類教師23人,教育類教師44人;屬學校產權數字資源200.00GB,其中電子圖書100.00GB,計算機數1060臺,語音實驗室座位數140個,多媒體教室座位數2310個,上網課程數5門,2010-2011年度信息化經費投入計15.92萬元,有網絡信息點數332個,校園網出口總帶寬1116.00Mbps,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專任教師69人次,信息化工作人員數18人。
西藏有高等教育學校(機構)9所,有計算機分學科專任教師123人,屬學校產權數字資源33386.87GB,其中電子圖書4946.82GB,計算機數8877臺,語音實驗室座位數1930個,多媒體教室座位數27052個,上網課程數202門,2010-2011年度信息化經費投入計713.03萬元,有網絡信息點數17388個,校園網出口總帶寬1055.00Mbps,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總量10615.00GB,電子郵件系統用戶數3050個,信息化工作人員數57人,信息化培訓20人次。
2.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西藏地區自然、歷史等原因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仍不足,教育師資緊缺,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影響了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還不夠,不能適應西藏本土教育發展的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西藏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仍不足
西藏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師資緊缺,西藏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很多具有高技術的人才不愿意進藏(尤其是去西藏偏遠地區如阿里、那曲等)工作,這也是造成阻礙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原因之一。因此西藏又不得不大量依靠本土師資力量,而西藏對本土師資的培養遠遠不能滿足目前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西藏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備,西藏有的偏遠農牧鄉村學校,計算機配置數量遠遠不夠標準規定,有的甚至連一所多媒體教室都還沒有建立,與中東部沿海地區形成鮮明對比;有的學校電教設備陳舊,破損嚴重,幾乎不能應用于教學;有的學校設備閑置較多,較少充分將多媒體資源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使用效益普遍偏低。
西藏一些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普及滯后,現有教育質量、效益偏低,部分學校對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不夠重視,把信息技術課當作一般活動課,對學生要求不夠嚴格,沒有形成客觀、嚴密的考核制度,信息技術課程安排不夠合理,課時安排明顯不符合規定要求。
西藏地區部分中小學校對教育信息化進程建設缺乏充分的了解,存在落后的教育信息化觀念,較少具有現代信息教育理念,因此,沒有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在西藏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仍不夠完善
到目前為止,西藏自治區只有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與西藏藏醫學院等為數極少的幾所高校,同內地高校相比,信息化建設在這些高校起步晚、投入少且發展相對薄弱。
西藏大學是西藏當地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西南地區主干網西藏主節所在學校,也是當前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西藏唯一高校。CERNET西藏主節點設在西藏大學網絡技術部,于1997年6月組建,負責為西藏自治區的高校、教育管理機構、科研機構和部分中小學校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接入和網絡信息服務。目前西藏主節點的出口帶寬為155M,已有包括西藏大學在內的近十家單位通過西藏主節點接入CERNET。西藏大學校園網自2000年開始建設,到現在已初見規模,同年,計算機科學系宣告成立,2003年工學院在內地高校的大力援助下也宣告成立,結束了西藏高校沒有工科專業的歷史。2002年8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西藏大學合作成立了中央電大西藏學院,依托西藏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其他教學設施,并借助西藏大學教師對學員進行必要的面授輔導,將中央電大遠程開放教育及其教育教學資源引入西藏,面向全區開展現代遠程開放教育。西藏大學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從2006年開始招生(1個班級,25人左右),2007年招了1個班級(27人左右),2008年招了1個班級(26人左右),隔了兩年2011年才繼續招了1個班級(26人左右),教育技術專職教師人數為8個,其中,研究生學歷5人、副教授1人,師資緊缺。2008年年底,西藏大學進入“211工程”三期建設高校行列,西藏地方政府配套2000萬元用于西藏大學的校內公共服務體系,這對于校園網升級與改造注入了強有力的建設資金,同時也促進了西藏大學圖書館電子數據庫的充實與提高,當中還將投入部分資金進行校園辦公自動化(OA)系統建設,以加強與完善學校教育電子政務。
西藏民族學院于2004年11月建成校園網并投入使用以來,已建成了一個覆蓋整個校區、主干傳輸速率為千兆、百兆到用戶桌面的全交換的校園網絡。除了為廣大師生員工提供DNS、FTP、WWW、Email等網絡基本服務之外,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等業務系統也逐步得到使用。2007年,西藏民族學院在原有網絡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學院直屬的網絡信息技術中心,具體負責學院信息化和校園網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應用等工作。
2005年,西藏藏醫學院已經投入使用的雙向智能閉路控制系統,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投資50萬元建成。該系統集成了有線電視、雙向控制教學系統、計算機網絡、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等多功能。高等教育出版社還向藏醫學院捐贈了許多高教社出版的圖書及電子音像制品。極大地豐富了藏醫學院學生的知識儲備。上海中醫藥大學也為藏醫學院援助40萬元建設的學校多媒體電子閱覽室也已投入使用,為師生提供了豐富方便的多媒體服務。廣州中醫藥大學為西藏藏醫學院藏藥廠質量檢驗控制中心潔凈安裝項目援助30萬元。該項目的建成,一方面實現了藏醫學院藏藥廠國家認證達標,另一方面可作為藏醫學院教師和學生科學研究、見習和實習的重要場所。引進計算機管理還是近幾年的事情,其電子圖書館于2009年7月開通運行,而校園網絡則于2011年9月組建成熟,然而,目前信息技術教育還無從談起。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西藏高校信息化的進程建設的硬件投入仍不夠,遠遠不能夠滿足西藏高校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同時,軟件建設也不足,西藏高校要實現對電子政務、教學信息化管理,必須重視軟件的開發建設。西藏高校信息技術人才較為缺乏,對本土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比較欠缺,引進相應技術人才較為困難。
三、西藏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對策與措施
回顧21世紀前10年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是西藏教育技術發展最好最決的時期,硬件建設、軟件建設、人員培訓、機構隊伍建設得到全方位發展,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普遍提升,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已取得良好成績。2010年10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了《關于共同推進西藏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合作協議》,可以預見“十二五”時期,西藏信息化發展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當前,西藏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利用以教育信息化構建西藏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是合理與可行的。
1.加快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整體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十二五”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期間西藏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高中(中職)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0%,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2.2年。加強人力資源培養,為推進跨越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因此,加強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建設是藏區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這無疑對加快西藏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改變西藏教育信息化滯后的現狀是強大的政策支持。同時,《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其主要內容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把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教育發展重點項目之一。
2.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西藏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
針對西藏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較薄弱的現狀,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設備缺乏、落后,師資力量不足,信息技術課程開設較少等,因此就要發揮本土化優勢,城鎮學校帶動鄉村學校,進行技術指導和考核檢查,加強城鄉中小學教育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引進人才,彌補教育信息化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改變落后的教育信息化觀念,大膽創新,適應西藏社會經濟建設的需求。《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3.加大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資與扶持力度
西藏高校信息化進程的建設在整個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建設中起帶頭、示范的作用,對西藏城鎮、鄉村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進程建設起指導作用,相比較而言,西藏高校硬件設備、設施的投入和軟件技術力量較為雄厚,但還遠遠落后于內地發達地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程度。“十二五”期間,西藏擬投資10億元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設施,從根本上解決了西藏地區教育信息化資金不足的現狀,加快了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建設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大學于2006年成立了“藏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批準成為“藏文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被自治區發改委批準成為“西藏藏文信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批準成為“藏文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另外,2009年1月,西藏大學的“信息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所有這些表明,藏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成熟與壯大已經為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扎實的技術基礎與開發平臺。
四、結束語
從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現在,西藏教育走過了60余年風雨之路,而教育信息化進程有力地推動了西藏教育跨越式發展與現代化步伐。《規劃綱要》確定了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戰略目標,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明確提出了“充分利用內地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多種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到內地接受教育”“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等要求。可見,以教育信息化促進西藏民族教育發展,既是教育創新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也是將《規劃綱要》中“發展民族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兩個重大項目結合起來的有益探索。
而對于有獨特語言、民俗文化與生活習慣的藏族而言,他們主要聚居在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四川等地,發展特色民族區域經濟已成為時代趨勢,急需走農、科、教、牧、技一體化和協同發展的道路。采用現代遠距離教育的形式,向廣大藏族同胞提供多角度、多層面的教育,充分發揮教育技術的專業特長,為民族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貢獻。西藏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與輻射作用,它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績效的有效手段。面對西藏教育與信息化進程之間的關系,應該突出教育技術專業的應用創新特點,其研究內容、方法則應體現民族文化優勢、高原地域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現代教育技術真正融入于西藏教育活動之中,為其注入蓬勃生機與發展活力。
根據西藏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西藏常住人口為3002166,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83%。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西藏常住人口共增加385837,增長14.75%,年平均增長率為1.39%,10年間西藏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同時,全國藏族人口增長表現出穩定、迅速的特點。在藏族人口的遷移行為上,各個藏區內部人口的流動日益頻繁。可見,西藏人口的增長與遷徙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西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關系到祖國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加強西藏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建設,對加快推動西藏現代化教育,推進西藏素質教育,促進西藏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有重要意義。隨著“十二五”規劃的推進,西藏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和資金大量的投入,藏區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和觀念的改變以及加強電教設施設備的有效利用,積極落實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不久的將來,西藏教育的發展一定會步入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一般課題“西藏課堂應用信息技術水平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1052)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規劃基金項目“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西藏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項目批準號:10YJA88004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江衛華,西藏大學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識管理與Web服務。
收稿日期:2012年5月25日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