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哈爾濱是全省和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糧食年總產量分別可達到全省的25%和全國的2.5%左右。如何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體系,把原糧優勢盡快地轉變成為經濟優勢,真正實現“從土壤到餐桌”以及從糧食生產大市到食品加工強市的跨越,已日益成為哈爾濱市必須認真考慮和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通過對糧食加工體系的分析,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糧食加工體系狀況,客觀地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對加快全市糧食加工體系建設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糧食加工體系;糧食產業發展;糧食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30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030-02
一、哈爾濱市糧食加工體系現狀和特征
近年來,哈爾濱市注重發揮糧食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糧食加工業一直呈快速發展的態勢,并初步建成了門類較為齊全、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糧食加工產業體系。主要表現在:
1.糧食加工企業實力不斷增強。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切實提升糧食加工水平,完善糧食加工結構,在全市初步構建了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小型企業為輔的糧食生產加工體系。根據相關材料,目前全市各類糧食加工企業可達2 600戶以上,約占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的55%左右。其中年產值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發展到15個,引進了中糧集團、東方集團、益海(嘉里)、北大荒米業集團等糧食生產加工大型龍頭企業,培育了中良美裕、華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葵花陽光、方正綠寶石等一批年加工量在5萬噸以上、年產值超10億元以上的糧食加工“航母”級企業。
2.培育了三大糧食產業加工集群。近年來,全市以玉米、水稻、大豆等優勢糧食產業深加工為重點,不斷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基本形成了三大產品加工系列和產業加工集群。一是玉米生產加工系列。全市以雙城、呼蘭、巴彥等縣(市)玉米主產區為重點,大力發展玉米精深加工業,打造和培育了大成生物、天通農業科技等一批玉米加工企業集群。二是水稻生產加工系列。以五常、方正、延壽、尚志、通河、阿城水稻主產區為重點,引進和培育了中糧集團、葵花陽光和方正綠寶石等大型加工企業,初步建立了稻米生產加工產業集群。三是大豆生產加工系列。以巴彥、呼蘭區、依蘭縣和賓縣等大豆主產區為重點,切實加強大豆生產加工體系建設,培育了明達油脂,華山糧油等大型加工企業。
3.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主導產業基地帶。全市把建設大規模、高標準的綠色產業等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作為催生和吸納龍頭企業的重要載體,在全面推行“五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栽培方法、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生產模式的基礎上,按照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全力加快玉米、大豆、水稻和雜糧等優質綠色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
4.糧食產品品牌效應不斷增強。通過多年的培育,哈爾濱市已在糧食生產加工領域打造和培育了一批品牌,并在促進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三品”認證的糧食產品不斷增加。目前,全市通過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糧食產品達到 1 200多個,占全市“三品”產品總量的60%。其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產品126個,占糧食類認證產品總量的10.5%;獲得有機食品認證的產品98個,占糧食類認證產品總量的8.2%。
5.固定銷售市場和主打產品基本形成。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哈爾濱市農產品銷售已形成三大主打產品,即大米、玉米、大豆及制品,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品質和價格優勢。目前,全市在省外及國外銷售的農產品不僅有傳統的大米、大豆、玉米等“原字號”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還有以其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品,并形成3個大類30多個品種。糧食產品已銷售到全國大部分省份,并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糧食加工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哈爾濱市糧食加工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對全市現代農業的牽動能力越來越大,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與南方部分發達地區相比,哈爾濱市加工工業體系還不夠完善,加工力量還比較薄弱,對整個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發展牽動能力遠遠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哈爾濱市整個糧食加工業實現更大的跨越。
1.總量不足,與糧食大市不相符。近年來,哈爾濱市糧食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增長幅度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盡管哈爾濱市做了大量工作,但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糧食加工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特別是大企業生成速度仍比較緩慢。雖已啟動了中糧集團五常稻谷加工園區、東方集團兩個30萬噸稻米加工園區、益海嘉里平房稻米園區二期增產10萬噸等一批糧食加工大項目建設,但與發達地區甚至與省內部分地區相比,也有一定的距離,與糧食生產大市的地位非常不符合。
2.規模不夠,競爭實力還不夠強。主要表現在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夠,不僅與全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大市地位不相稱,與部分副省級城市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就在20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也只有200多億元。而同年,沈陽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800多個,銷售收入超億元的140個,年銷售收入10 000多億元;長春市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70個,企業產值也在1 000億元以上。
3.鏈條較短,加工轉化率還不夠高。經過最近幾年的大力發展,哈爾濱市農產品加工特別是深加工、精加工率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規模,但總體來看,農產品加工企業仍然是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不夠,遠遠沒有達到把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榨干吃凈”的目的,更沒有把資源優勢通過深加工、精加工后或者經過食品加工后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強勢。
4.品牌數量少,市場開拓能力較差。多年來,山東省始終圍繞優勢產品和特色產品做文章,主要手段是搞好名牌運作,如章丘的大蔥、棲霞的蘋果、萊陽的梨、安丘的姜蒜、壽光的特色蔬菜,都成功地打出了令國內外矚目的品牌,并以此獲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較高的經濟效益。
5.機制不活,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突出表現在部分加工企業與基地的聯接不緊密,形式單一,機制不活,還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利益共同體。還有部分加工企業缺乏長遠思想,服務意識不強,對基地建設和農戶服務支持不夠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龍頭企業對基地和農戶帶動作用。
三、加快完善糧食加工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糧食加工在整個糧食加工體系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加工企業的層次決定整個糧食加工產業的層次,加工體系的建設關系到整個糧食加工體系的發展。因此,必須把建立和完善糧食產業加工業體系作為重中之重,千方百計抓好,抓出成效。
1.要積極構建糧食加工集群。通過不斷發展壯大加工企業群體,拉長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形成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我市糧食生產加工規模,提高產業層次。要著力打造一批糧食加工“航母”。抓住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機遇,積極爭取政策,鼓勵和支持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其自身發展水平,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培育和涌現出一批生產規模大、加工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對農民增收拉動作用較強的糧食加工“航母”型企業。
2.要努力在全國乃至世界叫響一批品牌。在總體上,應著力推介龍江品牌,把哈市糧食產品打造成為地理標志產品,在國內外得到廣泛認知、認同。按照產地、產品質量相一致和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支持企業擴張優勢產品規模,提升品牌層次,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市場占有率高、信譽良好的知名品牌。
3.要切實提高營銷水平。引導糧食加工企業繼續加大市場開發建設力度,不斷提高產品營銷水平。要積極建設長久性市場。引導加工企業以京津、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為主,有計劃地聚集名牌產品、特色產品,到重點地區開展系列營銷展洽活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擴大專一型消費群體規模,逐步把三大區域建成我市農產品銷售區。鼓勵哈市企業到省外銷區建設加工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4.要積極完善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不斷豐富“公司+農戶”這一利益聯結模式,通過企業與農戶簽訂土地入股經營的形式,使土地由分散種植變為統一經營,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的緊密結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使企業實現小投入、大產出,農民成為收入高、收入穩定的工人。大力發展“公司+協會+農戶”的聯結模式,促進糧食加工產業迅速擴張。
5.進一步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要按照形勢發展要求,進一步制定出臺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糧食基地、加工企業、流通企業、中介機構、農民專業生產協會和專業生產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逐步增加財政和信貸資金投入,建立市、縣兩級投入體系。相關部門要提供優質服務,形成支持糧食產業大發展快發展的合力。
參考文獻:
[1] 鄧大才.解構“三農”[J].科技導報,2002,(10).
[2] 吳敬璉, 林光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三農”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2,(5).
[3] 溫鐵軍.“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兩個基本矛盾[J].群言,2002,(6).
[4] 陸學藝.走出城鄉分制、一國兩策的困境[J].讀書,2000,(5).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