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使各國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緊密相連。閱讀報紙成為人們了解當時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結果的最直接的渠道。英文報紙與中文報紙撰寫新聞標題的方式及手段的不同,給我們閱讀英文報紙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以《紐約時報》近兩個月的頭版頭條新聞標題為例,從詞匯、句法特點方面歸納了英語新聞標題的語法文體特征。
關鍵詞:紐約時報;新聞標題;語法;文體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210-02
引言
新聞標題是對新聞報道內容最清晰、簡潔、有力的概括。新聞報道是一種記敘文體,主要是用來傳遞急訊、撰寫簡樸的事實信息,是對近來發生事件的實時報道。因此,其現實性、時效性、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三大基準。在報刊上常見的新聞報道一般由標題(headline)、導語(lead)和正文(body)組成。而標題更是讓人一眼就能清晰地明了新聞內容的最佳途徑。系統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1]摒棄了偏離學說的觀點,把語言定義為“有動因的突出”,主張從功能的角度研究文體,即把語言從功能上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上的有文體價值的突出特征都要與產生本語篇的語境相關,都應是由上層所“促動的”。韓禮德的分層理論是本文對英語新聞報道標題的文體特征分析的理論基礎。
一、語料的收集和研究方法
本文在語言學家韓禮德的層次思想及文體學的特征觀點的基礎上,以《紐約時報》60條頭版頭條標題為研究對象,從詞匯使用、句法特點、和修辭使用三個層面歸納了該報紙的文體特征。本文研究對象遴選了《紐約時報》2011年1月1日至3月1日共60條(附在論文后)頭版頭條新聞標題作為樣板,從語言的不同層次,用個案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其文體特征進行了分析。
二、理論基礎
(一)文體學
文體學是研究文體和語言風格的學問[2]。西方文體學起源于古希臘、羅馬的修辭學。20世紀60年代初,西方現代文體學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近來的發展趨勢是不同文體學派競相發展,不斷有新的文體學派形成。文體學是一門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文體的學科。文體又有廣、狹二義。狹義的文體指文學文體,包括作家的寫作風格;廣義的文體指一種語言中的各類文體[3]。本文從狹義、廣義兩方面來對新聞文體中新聞標題進行文體分析。
(二)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
對新聞標題這種文體進行分析,需要把它看做一個多功能的系統,這樣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正是它的理論基礎。韓禮德對語言結構提出了純粹功能性的解釋,認為語言的本質與我們對它的需要和它所應完成的功能有著緊密的聯系[4]。黃國文認為,“系統功能語法是一個比其他理論更適合于語篇分析的理論,我們在語篇分析中完全可以只用這一理論作為指導。”[5]使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理論對語言進行分析有兩大優勢:一是他的理論本質上具有社會符號學的性質。他認為語言是一種意義潛勢,而且“這種意義潛勢是行為潛勢通過語言的現實化”[6]。其二,韓禮德認為語言是有層次的,可以分為語義、詞匯語法和音系層。而每一個層次都是由一組選擇構成[7]。本文以文體學和韓禮德功能語法理論作為指導,從語義、詞匯語法和音系不同層面對新聞標題的特點進行文體分析,期望從而更準確的體會新聞報道所表達的意義。
三、紐約時報頭版頭條新聞標題的語法文體特征分析
紐約時報頭版頭條新聞報道當時發生最重大的事件,涉及到政治、科技等各大領域,為了達到引人注目、簡潔有力的表達新聞內容,用詞具有準確、生動、鮮明、簡潔的特點,而新聞的撰寫總在標題上下工夫,力求在用詞、語法、結構上想盡辦法,精心安排。本文從詞匯、句法、修辭等方面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詞匯使用特點
1.大量使用縮略詞
縮略詞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縮寫詞,即只用單詞的首寫字母而組成的專有名詞。如:
G.O.P. (abbr. Grand Old Party )美國的共和黨
G.O.P. Newcomers Set Out to Undo Obama Victories (Jan,3rd)
U.S. ( abbr. United States) 美國
U.S. Shifts Focus to Press China for Market Access (Jan, 19th)
另一部分縮略詞是簡縮詞,即通過截頭去尾使一些常用的詞語變短,以便使新聞標題的篇幅縮短。如:
G.O.P. Newcomers Set Out to Undo Obama Vic (Jan,3rd)
vic=victory(勝利)
Slow Job Growth Dims Expectation of Early Revival
Dim=diminish (減少)
2.大量使用小詞
英語標題要短小精悍,因而在詞匯的使用上偏愛那些短小,字母少的詞。如:
curb=control or restrict(控制)(Jan,22nd)
ban=prohibit or forbid(禁止)(Jan,27 th)
以上所說的縮略詞和短小詞語的使用,在新聞標題中廣泛使用。有些詞語在字典中也很難查出,給我們對新聞標題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日常生活學習當中注意積累,將會對提高我們的英語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句法使用規律
英語新聞標題要求言簡意賅,準確、生動地表達整個新聞篇章的內容,以方便讀者盡快掌握新聞內容。因此,在句法的使用上也有其相應的規律。下面從新聞標題的時態與語態兩方面對其進行研究。
1.時態的調查
英語新聞標題語法大多不同于平時見到的英語句子,在新聞英語標題中,有三種時態最為常見: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
一般現在時常用于新聞標題中。
由于新聞報道的題材多數都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或是剛剛發生的,原本應該使用一般過去時或是現在完成時,然而,為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多使用一般現在時去代替這兩種時態。如:
Pentagon Seeks Biggest Military Cuts Since Before 9/11 (Jan,27 th)
標題中尋求這個行為應該用完成時,但卻以seeks取代了has sought。
Mubarak’s Allies and Foes Clash in Egypt (Feb, 3 rd)
這個新聞標題中的動詞沖突,應是發生完的行為,應用過去時,而此標題中用了現在時。
(1)現在分詞表示進行時
現在進行時的結構式be 動詞+動詞的現在分詞,而新聞標題的字數是有限的,所以在英語標題中be 動詞常常被省略,直接使用現在分詞去表示正在進行中的動作或正在發生的狀態,如:
Public Workers Facing Outrage as Budget Crises Grow (Jan,2 nd)
這個新聞標題中的動詞面臨應是正在發生的狀況,本應用進行時,但卻省略了“are”。
(2)“ to do ”不定式表示將來時
因為英語標題的篇幅限制,用“to do”不定式表示將來時可以有效地縮短篇幅,同時,動詞不定式可以有效地表明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因此,在英語新聞標題中可直接表示將要發生的動作。如:
Obama to Press Centrist Agenda in His Address (Jan,23 rd)
在1月23日這條新聞標題中,動詞發表應是將來的動作,在這里用動詞的不定式去表示將來時。
2.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
英語新聞標題跟其他體裁文章的標題不同,在英語新聞標題中主動語態的使用頻率遠遠大于被動語態的使用。而主動語態往往更直截了當、生動形象,讓讀者感同身受。新聞英語標題中如使用被動語態,大都是想要對賓語進行強調突出,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本文對選中的新聞標題進行了分析調查,在60條新聞標題中,有3條使用被動語態,而其余57條使用了主動語態(見圖1)。
圖1 60篇新聞標題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的關系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文體學和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依據,從詞匯和句法特點兩方面對《紐約時報》頭版頭條新聞標題進行了探討研究,從而了解了一些英語報刊的詞匯特點和文體風格。這些對我們閱讀外刊標題能力的提高極有好處,甚至還有助于我們寫出形象生動、言簡意賅的外刊標題。如今后擴充樣本范圍,加大樣本量,不把標題局限在兩個月的頭版頭條新聞上,將會有更多的新發現。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22.
[2] Joanna Thornborrow and Shan Wareing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 Routledge, 2000: F15.
[3] 王佐良,丁往道. 英語文體學引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4] Halliday M.A.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M]. Haimondsworth: Penguin, 1970: 52.
[5] 黃國文. 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6] 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36.
[7] Halliday M.A.K.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22.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