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既是評價教育政策的兩個主要標準,也是教育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既不是對立關系,也不是主次關系,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是兩個并行不悖、不可偏廢的教育政策目標。現階段中國不同時期的教育政策并沒有很好地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公平唯一或效率至上的價值取向使兩者的發展在不同階段上都不同程度地受阻。
關鍵詞: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教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221-02
一、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概念界定
所謂的教育公平是指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了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教育公平的內涵可以從兩個角度劃分為:(1)從教育過程劃分為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教育結果公平;(2)從宏、微觀角度劃分,在宏觀領域表現為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在微觀領域主要表現為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受到社會、學校和教師的同等對待及因材施教等。本文中對教育效率的界定沿用了生產效率的含義, 即是指教育投入與產出的比率,考慮在教育資源總量給定的情況下如何配置教育資源以實現教育收益率的最大化,或者是如何利用盡可能少的資源獲得同樣的收益。教育效率要實現最大化,資源的使用水平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教育總凈效益(教育總效益和教育總成本之差)為非負數。這個標準只是對效率的初步檢驗。即效率檢驗只能說明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否“有效”,但不能決定效率水平的高低。(2)教育總效益與教育總成本的差異最大化。用教育總效益與教育總成本的差異最大化作為指標,當教育的邊際效益等于教育邊際成本時,則具備了差異最大化的條件。
二、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相互關系
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既是評價教育政策的兩個主要標準,也是教育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教育公平關注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是教育資源分配中質的規定性;教育效率關注教育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是教育資源分配中量的規定性。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社會實踐中得到了辯證統一。
1. 教育效率與公平本質上是相互獨立的, 而非對立的關系
從教育效率與教育公平的內涵看, 它們并非屬于同一個邏輯維度, 也不是處于對立矛盾的范疇。教育效率關心的是如何分配教育資源, 使得教育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而教育公平是一種基本價值觀念與準則, 它所關心的是包括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在內的教育效用價值如何分配能保證公平、公正而不致偏頗。它們有各自的目的和價值指向。從結果上看, 兩者在同一時間內也并不一定一致, 如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并不一定出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分配上。
從范疇的意義上, 教育公平是反映相對性的范疇, 教育效率則是反映教育質量的范疇。教育效率與之相對的是非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與之相對的是教育不公平, 所以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本質上是相互獨立而非對立的關系。
2. 教育效率與教育公平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
教育效率與教育公平雖然屬于不同范疇, 但在某些具體的過程中 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比如,教育的選拔性考試, 這是一種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方法, 這種公平競爭的方式既是機會公平的體現, 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種機制。在這種選拔性的考試中必須遵循的是優勝劣汰的原則。從選拔結果上看, 對起點或條件處于不利地位的人而言是不公平, 但是在賦予參與考試的機會以及爭取好的結果上機會是公平的, 也就是保證了有限的公平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
關于教育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教育界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歸結一些學者的觀點,在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權衡和爭論過程中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效率優先論、公平優先論和公平與效率最優交替論。中國教育政策在價值取向上曾經一度在效率和公平之間游移,從解放初期對公平的膜拜到改革開放初期對效率的推崇,直至整個教育領域不均衡現象的涌現和凸顯,以致目前社會上對教育公平的訴求日益增多。有些學者認為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教育政策傾向于犧牲公平追求效率是無可厚非,然而在經濟體制發展有了改變后,就應該是轉而關注公平的時候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教育資源有限,當前仍應考慮效率優先。在政策導向和實踐層面,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基本是處于對立的關系。只要教育總凈效益呈現的結果為非負值時,教育總效益與教育總成本的差異越大,效率水平就越高,至于其中一部分人的效益受損則是追求效率時不可避免、無可厚非的;否則,用有限的資源兼顧所有人,雖然實現了公平,效率卻必然受損。因此,缺失公平的效率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效率。同樣的,在教育發展進程中效率和公平是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方面,兩者是統一的。沒有效率就談不上公平,沒有公平作保障整體效率最終也必然受損。
三、影響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因素
1. 非教育公平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從影響教育效率的因素來看,教育效率體現出不同于經濟效率的復雜性,受到教育公平之外的非教育公平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我國當前的教育效率不高的實際情況來看,就有教育產權與職責模糊的主要原因。教育產權的界定不清晰、保護不合理,都導致了在辦理教育相關問題過程中必然會引起不必要的教育財產損失。
2. 教育部門缺乏動力也是影響教育效率的因素
教育部門缺乏動力也是導致教育低效率的另一主要因素。從教育部門來看,由于長期以來被劃為公共部門, 教育產品也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公共產品, 這些都致使教育部門每年產生的許多知識成果在投放社會以后自身卻得不到任何一點的補償或回報。教育部門或各級學校只表現為投入的責任,卻沒有產權的收益權,教育成果的享用部門只表現為收益的使用權,而沒有付出的責任,使得教育部門缺乏自身的發展動力。
3. 教育活動缺乏有效的約束與規范也是影響教育效率的因素
教育活動缺乏行之有效的約束與規范也是導致教育低效率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于政府是全社會生產資料的唯一所有權主體,也是唯一有資格、有能力的辦學者,教育幾乎為政府所壟斷,各個學校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不能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由于學校之間缺乏競爭機制,在這種沒有風險和壓力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只要不觸犯法律,就相安無事。然而學生和家長的權益一旦受損,卻又互相推諉,誰都不負責任。近些年來, 民辦以及私立學校的興起,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競爭,但是,私立學校收費的昂貴,難以滿足普遍需求,教育壟斷沒有根本的改觀。另外,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尚缺乏一套對教育資源是否得以充分合理運用,教學質量是否真正達到要求等辦學問題的約束和規范機制以及評估標準。
三、實現教育公平必須追求和實現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二者間的和諧統一
1. 堅持普及與提高、大眾化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為了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保證教育的基本平等, 滿足就業需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與專門人才,必須重視基礎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努力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保持不同地區及其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為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培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精尖人才或者“英才”,必須鼓勵、支持不同地區及其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在普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基礎上加強英才教育。
2. 堅持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既有東、中、西部教育的均衡發展,也有城鄉之間教育的均衡發展。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與農村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原因有許多,但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其主要原因。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在于經濟的均衡發展, 最有效的措施是國家統籌。教育完全由地方投資必然導致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和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實現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既要從不同區域的利益來考慮,更要從國家的整體以及長遠發展來衡量,不僅要堅持互利,更要堅持共利,國家更多地要關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教育的發展。
3. 改變“應試教育”及其評價模式,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及其評價模式。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必須確立其平等、效率與公平的實踐和評價模式,并尋找到兩者的結合及其平衡點。改變“應試教育”必須改變其平等、效率與公平的實踐和評價模式。
4.堅持教學民主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公平的教育應該是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相結合的教育,是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個性化教育,而不是抑制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化或同一化的教育。
四、推動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同步發展
教育不公平要通過教育制度的公平來解決,而不是通過教育的效率來解決,教育的效率低下也只能通過克服教育效率低下的因素才能解決。鑒于效率或者公平一方的提高或降低并不必然導致另一方得到顯著的增進或抑制,不存在沖突與對立關系,也不存在此消彼消、此長彼長的正相關關系。教育公平與效率都是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二者不能相互歸并和替代,其中任何一種價值的缺失都不可以用另一種價值的增加來彌補。只有教育公平與效率同步發展,才是教育真正的全面進步。因此,對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同等關注,應是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支柱和現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褚宏初. 關于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
[2] 鄧曉丹. 教育公平的本質:教育平等與教育效率的動態均衡[J].理論前沿, 2007,(9):38-39.
[3] 冉毅. 平等與效率:教育公平的核心價值[J].教學與管理, 2008,(5): 3-5.
[4] 鮑傳友, 馮小敏. 徘徊在公平與效率之間: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變遷及其價值向度[J].教育科學研究,2009,(5):27-33.
[5] 劉堯.中國教育不公平的現狀與對策[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3):72-76.
[6] 廖宏偉, 蘇麗麗. 理性審視:教育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J].教育教學研究,2008,(18):194-195.[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