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目標的崗位群結構進行分析,根據目標崗位對人才的知識、技術、能力、素質要求設計培養計劃、安排課程與實訓,并應用這一思路對旅游景區管理專業進行分析,從而達到探究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目的,以期促進高職院校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旅游景區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252-0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旅游教育起步較晚,旅游人才的培養是典型的職業技術人才教育。經過20年來的發展,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專業的教育比較成熟,但對于旅游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游景區的管理和開發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后。為滿足旅游景區對理論與實務并重的專業人才需要,“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必須更加注重對景區所需的專業化、實用型、綜合全面的優秀人才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專業素質、崗位技能、知識結構,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旅游人才培養的步伐尚不能滿足飛速發展的旅游行業的需求,并且旅游人才的層次不盡合理,知識單一型的專業人才過剩,缺乏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較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從全國范圍內看,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教育還非常薄弱,具體表現為“兩個少”——開設旅游景區服務與管理及其相關專業的院校數量少,各院校培養景區相應專業的學生數量少。通過調研,從市場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來看,各景區人才短缺崗位尚存在著不少缺口,如圖1所示。
圖1
二、旅游景區管理人才的職業教育定位
旅游景區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以應用型教學為內容的。高等職業教育旅游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開辦和建設要改變傳統“大而全”的通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目前,我國旅游院校專業設置的雷同化、重復化現象比較明顯,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有競爭力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因此,在專業建設上面我們要注重專業設置的細分化和特色化,建設適應地方、區域旅游產業發展需要的品牌專業集群。同時,進一步加快適合景區需要的人才建設,盡快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發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其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的依據是社會需求,從行業分析入手,對社會各行各業的能力標準和職業要求進行全面的分析,構建國家行業的能力體系與職業資格框架,從而可以使人才培養與合理使用有效結合起來,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
我們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旅游景區行業發展現狀,依照行業結構的特點和職業性質及活動方式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采用行業分析方法。行業分析包括兩個方面:行業能力分析與行業職業分析,其結構如圖2。
圖2
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成為學習的主體,是課程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高考成績居于中間偏下段的學生,是高職入學學生的主體,他們一般具有思想活躍、參與熱情高、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優勢,也同時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穩定性差、缺乏創新精神和自我調控能力等弱點。
因此,對于景區服務與管理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要更加重視其他智能的開發。而高職分數段的學生往往更具有應用性人才的智能優勢,這與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十分吻合。因此,我們在課程設計中要注重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用與學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組織課程,使教學更適合開發他們的智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基于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要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職業能力由“職業專門技術能力”和“職業關鍵能力”組成,職業專門技術能力的核心是“職業專門技術”,它是完成職業任務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術,職業專門技術能力可外延到“職業延展能力”。某一職業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職業的專門技術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慮拓寬學生職業能力范圍,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發展能力。職業專門技術能力要體現在熟練掌握本行業主流技術、先進技術和新技術等方面,重點是培養運用技術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三、景區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一)課程設置進行主題模塊化課程設計
針對景區的應用性學科特點,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可以嘗試改變傳統按學科體系設置課程的模式,轉而采取主題模塊化的教學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學校在與用人單位充分溝通協商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崗位的分類確定主題教學模塊,如景區管理主題模塊、數字景區主題模塊、景區導游主題模塊、景區接待、咨詢主題模塊、規劃主題模塊等,這樣可以將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照主題模塊有機融合,既有利于按階段實施教學與經營一體化的培養方案,也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職業能力的鍛煉。
(二)社會培養
學院與政府部門聯合進行行業培訓,合作開展科學研究。聘請旅游職能管理部門領導為學院的客座教授,與旅游局合作開辦具有獨立法人的旅游景區培訓中心等。在校政結合的實踐中,準確把握政策動向,使教學內容更富有針對性。同時,政府也能從學院獲取與旅游相關的政策發展研究、旅游行業管理咨詢等服務,以共同應對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旅游業是一個開放的行業,因此,更需要有開放的思想和觀念。旅游人才開發要突破區域,不僅“請進來”,還要“送出去”。如可與國外旅游學院等高校簽署旅游合作協議,包括合作培養研、合作進行旅游規劃設計研究、合作開展旅游行業培訓、合作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專家學者的互訪交流等,使學生除具有國際型旅游景區管理、營銷學、心理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其他國家的旅游文化,懂得如何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務等。
(三)學科組合
隨著旅游業發展,旅游景區行業需要吸納各行各業的發展精髓,如從事電子商務、分時度假旅游網絡管理、會展旅游、旅游資本運營等方面學科的。
信息時代發達的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我國旅游人才培養的方法創新奠定了技術基礎,而真正促使我國旅游景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因素是時代造就的企業功能和形態的變化。通過在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經營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管理思維方式的創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市場的能力;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戰略培養他們,駕馭企業經營全局的指揮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以及團隊精神,注重平等觀念和賢能治業觀念的培養。
(四)校企結合
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有助于學校結合最新的旅游行業動態與旅游行業發展趨勢,及時調整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同時,通過校企聯合平臺,景區企業可高效率地完成人才儲備,建立關系穩固的實習基地。對學生而言,校企聯合主要可實現三個目標:一是通過實踐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二是通過實踐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三是通過實際的頂崗工作實踐,使學生的專業素質獲得全面提高,共同培養實用型人才。
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可以充分促進旅游院校專業人才的培養。合作的方式,一是學校對學生規定一定的企業崗位實習時間;二是學校為旅游企業提供應用科研、咨詢和培訓;三是以企業為主,與學校共同辦學,形成企業的培訓基地;四是許多旅游院校聘請教師不論是專職還是兼職,對企業實踐經驗都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使教師講授內容能夠和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培養學生對旅游企業發展的適應性。
總之,高職院校景區服務與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學生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和學術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能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等問題。這是因為現代景區的發展與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可以這樣說,技術層次越高,對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管理要素的需求也越高。現代服務業的內容不斷加深、高新技術日新月異,職業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職業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學生在進入企業,步入行業和邁入社會時就具有一定的職業基礎和能力,能夠為學生在今后接受其他教育和培訓提供必要的基礎,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發展空間,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周邊環境發生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夏雨生,谷上禮,王楊.為旅游景區管理與發展培養大專技術人才[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2,(3).
[2] 馬勇,魏衛,鄧念梅.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效果評估[J].旅游學刊;人力資源與教育教學特刊,2005,(7).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