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手段,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以及相處的關系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角色是由個人在教育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及需要承擔的責任和任務來區分的,不分年齡、性別甚至職業。而決定個人在教育活動中地位的自身因素又是他的相對發展水平。一般說來,在身心發展各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甚至某一方面水平相對較高的一方,就可能成為教育者,另一方則成為受教育者。①由此可見,凡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學的責任及施加教育影響的人都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動中學習和接受教育的人。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通常處于領導的地位,受教育者屬于被領導的地位。但這種地位并不是教育效果的可靠保障,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思想道德觀念、政治觀點、社會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社會及階級需要的思想品德。可見,德育過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
德育過程中的教育者,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觀念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施加影響的人。道德教育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學校的德育教學;二是來自學校外的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來自學校外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并且還有一部分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復雜性很難估計。而一個人在學校的時間通常是性格以及價值觀養成的階段,所以,重點加強學校的德育教學過程——思想道德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學校德育教學是根據學校本身的培養目標、任務,對學生有組織、有目的地實施教育的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過程,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德育過程的優劣。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認識的主體,是德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決定著德育效果的大小。②
2 教育者角色的歷史轉化
2.1 傳統的權威角色
在傳統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德育過程被認為是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對被教育者施加影響,進行社會強制的過程。教師作為社會和受教育者的中介人,代表社會實施教育,是社會權威的代表,對學生有絕對的影響力。③在這種權威的角色中,學生被看成是消極的、具有潛在反教育傾向的教育對象。這就使教育者從防范、限制的角度出發,控制學生的主動性,要學生被動接受一切教育者教導的思想品德內容,不允許學生有反對意見。同時教師往往被看作是掌握了某種文化知識,甚至是真理的人,是有完美的道德的人,是智慧的化身,在學生道德學習的過程中,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
這種傳統的權威角色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妨礙了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這樣不能滿足社會對人的道德需求的發展。同時,教育者也是人,也有錯誤和缺點,過于夸大教育者的地位,往往會給教育者施加過大的壓力,也會使德育過于依賴教育者的自身水平,導致因教育者水平不足而影響學生道德水平的發展。
2.2 中立角色
這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對教育者扮演的角色的看法。他們認為,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個人思考方式等方面強加給受教育者,更不能影響他的教育活動。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價值與權利,根據設定的價值澄清標準,引入澄清活動,加速澄清過程,對學生的價值判斷不介入,做澄清過程的引入者和促進者,學生自己選擇價值觀點,毋須尊敬任何權威。教育者工作的重點是建立一個接納的氣氛,關注教育對象的反映,耐心地傾聽他們的看法。教育者以中立的態度來組織設計活動,通過傳授分析方法和技巧來改進教育對象的道德發展。
在這里,教育者不再被認為是道德典范,在個人生活和個體行為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時,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學習過程變得更人性化。但中立的價值假設是虛擬的,學生在價值觀的形成階段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完全中立,否則容易導致學生道德觀出現混亂,德育的效果不佳,不能為學生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價值取向。
2.3 多變的角色
在現代德育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環境調整自己的角色地位。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與人格的獨立性。教育者要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傳遞給受教育者,并在過程中細心指導,使學生擁有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隨著現代知識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教育者的認知和道德發展需要不斷加強和充實。而受教育者在受到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影響的同時,在很多價值問題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得到新的信息,師生之間相互學習,平等對話,相互尊重。
3 教育者是德育過程中的主導性主體
首先,教育者是德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各個環節的調節者。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制訂的,而學校的教學大綱是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的根本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確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內容、實施方法、途徑和步驟是由教育者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主客觀條件以及受教育者的情況來設計并施行的。由此可見,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其次,教育者自身需要經過系統化的專業培訓,具備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掌握豐富的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④他的思想水平制約著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高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主導著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變化的方向。可見,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德育過程的全部內容及最后的成效。
再次,教育者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積極性的激發者。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對于德育過程能否順利進行并且達到預定的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積極性不是自發產生的,它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育者的引導和激發,使受教育者接受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避免盲從。
最后,在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運動中,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水平的要求同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道德狀況之間的矛盾,它貫穿于德育過程的始終,體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方面。德育的過程就是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過程。教育者首先要接受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并加以消化、理解,然后把這種社會要求教授給受教育者,在這整個過程中,教育者依舊是處于主導地位的。
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教育者的主導性地位,這要求學校著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在政治素質方面,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以及方針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堅定的立場。在理論知識方面,教育者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先進的科學理論,并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充分指導實踐。在文化素質方面,教育者必須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溝通技巧。
4 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指受教育者是在教育者的引導下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雖然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但受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活動起著引導和促進的作用,而德育的效果也取決于受教育者的認識能力以及學習的自覺性。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作為認識的主題,他對來自教育者以及外界的信息是有能力選擇的,同時也會對教育者的活動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受教育者的意識會反作用于教育者,制約教育者對教育手段的使用以及教育環境的塑造。
從哲學的內外因角度來看,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教育者的傳遞是外因,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要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因產生最終結果的。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可以能動地改變自己的思想,受教育者道德素質的提高,最終要通過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來完成。綜上所述,受教育者作為認識主體在德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
5 總結
正確的認識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德育教學效果的發揮。教育者并不是處于權威角色或完全盲從于受教育者的需求,而是要在德育過程中以一個平等的、有創造性的角色出現在受教育者面前,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創造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各種道德問題,既是主導的領導者,又是平等的對話者。教育者要著力與受教育者建立一種信任的關系,激發受教育者的潛在能力和參與合作的積極主動性。
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既要重視教育者的主導性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引導德育教育的過程朝著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
其次,教育者自身需要經過系統化的專業培訓,具備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掌握豐富的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④他的思想水平制約著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高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主導著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變化的方向。可見,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德育過程的全部內容及最后的成效。
再次,教育者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積極性的激發者。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對于德育過程能否順利進行并且達到預定的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積極性不是自發產生的,它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育者的引導和激發,使受教育者接受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避免盲從。
最后,在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運動中,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水平的要求同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道德狀況之間的矛盾,它貫穿于德育過程的始終,體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方面。德育的過程就是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過程。教育者首先要接受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并加以消化、理解,然后把這種社會要求教授給受教育者,在這整個過程中,教育者依舊是處于主導地位的。
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教育者的主導性地位,這要求學校著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在政治素質方面,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以及方針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堅定的立場。在理論知識方面,教育者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先進的科學理論,并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充分指導實踐。在文化素質方面,教育者必須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溝通技巧。
4 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指受教育者是在教育者的引導下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雖然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但受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活動起著引導和促進的作用,而德育的效果也取決于受教育者的認識能力以及學習的自覺性。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作為認識的主題,他對來自教育者以及外界的信息是有能力選擇的,同時也會對教育者的活動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受教育者的意識會反作用于教育者,制約教育者對教育手段的使用以及教育環境的塑造。
從哲學的內外因角度來看,思想道德教育通過教育者的傳遞是外因,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要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因產生最終結果的。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可以能動地改變自己的思想,受教育者道德素質的提高,最終要通過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來完成。綜上所述,受教育者作為認識主體在德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
5 總結
正確的認識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德育教學效果的發揮。教育者并不是處于權威角色或完全盲從于受教育者的需求,而是要在德育過程中以一個平等的、有創造性的角色出現在受教育者面前,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創造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各種道德問題,既是主導的領導者,又是平等的對話者。教育者要著力與受教育者建立一種信任的關系,激發受教育者的潛在能力和參與合作的積極主動性。
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既要重視教育者的主導性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引導德育教育的過程朝著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 申廣慶.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關系的思考[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1).
② 左凱旋.高校德育過程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4).
③ 楊珉.論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角色的轉換[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S2).
④ 徐魁峰.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J].學術論壇,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