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2004年,教育部要求直屬高校為所有新生建立心理檔案。①可見,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檔案多方面的記錄著大學生個體心理歷程、心理特點、心理健康咨詢等信息,是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學生個性特征和現有心理面貌的第一手材料,是了解學生個性發展水平, 心理發展動態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在確保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建設和諧校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重視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設可以有效預防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危機,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也是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②因此,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學校和有關部門一致的認識和選擇。
1 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應遵循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眾所周知,大學生在入高校前就有一系列的檔案,記載了學生過去的各項基本信息,比如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以及各種獎懲等,學校以這些為第一印象去了解學生的過往。而高校學生心理檔案指的是專門人員使用一些心理計量表,通過組織學生填寫問卷、和學生談話以及談話咨詢等方式來客觀、綜合地記錄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資料。③它是對大學生心理活動、發展、變化狀況的動態記錄,就像一面鏡子,能反應出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檔案的建立對于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在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1.1 保密性原則
學生的心理檔案不同于學籍檔案,具有隱秘性的特點。我們在建檔時和建檔后,都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得隨意外借和泄露學生的心理檔案信息。只有出于科學研究和需要幫助學生時,并得到相關人員同意后,在保證當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傷害的前提下,才可以將檔案讓有關人員了解。
1.2 發展性原則
個體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對于剛進校的大一新生,我們需要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和個性特征的全面普查。同時,由專業心理咨詢師、輔導員、班主任經常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并且及時對大學生心理檔案進行補充、修改;對于平時的個案輔導,專業心理咨詢師也應做具體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并及時填入心理檔案中。
1.3 系統性原則
心理檔案是對大學生個體心理活動歷程、心理特點、心理健康咨詢、心理測驗等情況所做的較全面的記錄。④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學生的檔案材料系統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學的分析。對于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學生,專業人員可以查找該生的心理發展軌跡尋找致病的原因,以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
2 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涉及的主要內容
所謂心理檔案的內容,又稱心理檔案的項目,是指針對學生情況專門設定,盡可能能揭示或從中了解到大學生心理狀況、心理特點的并為學校教育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的材料。⑤
學生心理檔案一般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即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況、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及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心理特征等。⑥
(1)學生自然情況。涉及學生基本情況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學號、學院系別、專業、年級、生源地、家庭住址、聯系方式、交友原則等。
(2)主要社會關系信息。涉及家庭成員信息的材料,比如家庭成員的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是否獨生子女等。
(3)身體狀況。涉及學生的身體狀況的材料,比如健康狀況、有無生理缺陷、個人既往病史等。
(4)心理健康狀況信息。涉及學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比如以往的心理創傷史、當前的心理狀況如抑郁、焦慮等(主要通過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評估)等。全面掌握學生心理成長狀況
(5)學校學習生活情況。涉及學生能否適應學校生活、學習成績、學習方法、班級人際關系等。
(6)個性心理特征信息。涉及個人個新特征的信息,比如性格特征、情緒情感特征、學生的興趣、態度、人際關系等。
(7)職業興趣和規劃信息。包括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所學專業的職業前景預測等。旨在為學生作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提供客觀依據。
(8)動態更新管理信息。學生階段性自評、同學或老師評價、心理咨詢記錄、階段性測評等。
(9)統計及預警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報告、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報告(校、院系、班)、心理偏常態的個體預警等。
(10)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信息。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營造的一些平臺,比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圖片的展示、心理影片的播放、心理援助的渠道建設等。同時,專業人員在每一次的咨詢之后,必須做好咨詢記錄,包括:咨詢時間、主訴及癥狀、診斷結果分析、處理意見及措施、輔導效果等。
以上內容, 除學生基本信息外, 其余的都需要隨著心理動態的變化不斷地進行更新。
3 以建立心理檔案的原則和信息為基礎,結合甌江學院實際多樣化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每個學期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
根據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特點、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學生對心理知識的興趣和喜愛, 我們學院在課堂教學中邀請資深的心理專家開設如《創業與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及障礙診斷與治療》、《普通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普及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識,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3.2 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
以我們學院每年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節為契機,針對新生剛入學存在適應問題,大二學生存在戀愛與情感問題,大三學生面臨學業問題,大四學生面臨就業等突出問題邀請校內外心理專家開設心理健康系列講座, 如新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人際交往、情感與戀愛、學業問題、職業生涯規劃等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如心理情景劇大賽、心理手語大賽、心理形象大使選拔、心理主題班會評比等,將我們學院“心路護航”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品牌做大做強;宣傳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過宣傳欄、宣傳手冊的發放、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的公開等,使得全院師生了解心理健康,關注心理健康,自愿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
3.3 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
我院一直以來采取個別咨詢、熱線咨詢、團體輔導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在新生入學初,安排千余學生參加《大學生健康調查表》( UPI) 和《精神癥狀自評量表》( SCL—90)的測評工作,并及時將結果匯總,約談測評結果不理想的學生,最后整理約談的結果,并記錄在檔。將約談學生分為一般關注、重點關注和特殊關注三類,特殊關注學生一周由分院向中心反饋該部分學生情況一次,重點關注學生兩周反饋學生情況一次,及時掌握特殊和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針對學生開展了“大學生人際交往訓練營”、“大學生自信心訓練營”、“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團體輔導和訓練。對經篩查發現的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將及時介入,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援助。同時,由于學生的心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沒有在篩查范圍內的學生,分院輔導員和心理負責老師也及時予以關注,將分院學生心理列為重點工作來做。
3.4 逐步建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
逐步建立和完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網絡機制。第一級為院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全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院有2位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心理咨詢師,都通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第二級為受過專業培訓的各分院系具體負責本分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他們也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他們通過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提高鑒別一般心理問題的能力。第三級為受過專業培訓的班級心理委員、寢室長等一批學生骨干,他們生活在學生當中,能及時發現身邊同學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反映給相關部門。我們學院在各個分院設立了心理輔導站,由分院具體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擔任站長,具體指導本分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結語
總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怎樣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的監控、干預、疏導的網絡體系,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