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構建和諧校園的宗旨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大學校園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高等學府是社會的重要成分, 是知識向技術轉化的加工廠。目標是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的重中之中。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有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直接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加強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和諧大學校園的建設。
2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性
2.1 心理健康的涵義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成才與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現在社會的家庭以三口之家,獨生子女居多。孩子們已經習慣從小依靠父母生活、學習甚至思考,由父母制定學習及人生目標。這樣的孩子習慣性備受呵護,生活在保溫箱,經不起風吹雨打,小小挫折就能使其失落、沮喪甚至崩潰、自殺。這就需要我們特別重視心理健康的培養,定期輔導,關注身心的健康的風向標,才能使同學們有正常充實的大學生活。
2.2 當前歷史條件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和教育的必要性
和諧源自人的內心。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態,既關乎個人的身心和諧,也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也日趨復雜,知識需要不斷更新,所有這些都給大學生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大學生進入校園后面臨許多問題:如,適應新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正確處理學習與學生工作的時間分配、學習與課余活動的關系,感情遇到挫折的處理方法。
2.3 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和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崇高理想的必要保證
當代大學生只有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才能成為合格的人才。而健康的心理條件又是學生理想養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事實證明,患有心理疾病或是心理異常的大學生往往沒有堅定的意志力、缺乏切實可行的信念、遇到困難很容易失去斗志、很難融入集體并從中獲取力量、對學習和生活容易自暴自棄,難以從沉重的心理負擔中解脫出來,這就使得要求這類學生本人自覺的樹立遠大理想成為難題。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和教育非常重要,要作為首要問題認真解決,切實抓好。
2.4 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必要條件
忽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導致在校學生無法樹立正確的人格發展觀、人際交往觀、交友戀愛觀、求職擇業觀,無法幫助學生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無法促進學生的全面成才,從而成為和諧校園建設的不穩定因素。在此問題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已經開始高度重視。教育部印發了《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其要點是依據當前歷史時期大學心理養成特點,針對大學的心理健康意識、心理素質、心理適應能力等領域內出現的問題,結合有針對性地心理輔導及咨詢活動實踐,通過探索緩解和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科學規律,幫助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過這些舉措,減少不良心理問題對學生的影響,最終降低心理問題引發的學生過激行為,從而凈化校園環境,最終推動和諧校園建設。
3 積極建立范圍廣闊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治療機制
目前,在學生教育實踐中大家對心理咨詢的認識往往與心理治療劃等號,認為只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治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們對心理咨詢進行再認識,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干預的主要工具。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已經證明,看似健康的人同樣需要心理咨詢,適時的心理咨詢有助于提高咨詢對象的心理效能水平,能夠為其改善社會心理環境。在心里咨詢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會通過了解咨詢對象的工作、學習、生活現狀,通過分析咨詢對象的社會人際關系,采用專業的心理學工具和方法,干預咨詢對象的心理活動過程,從而達到校正咨詢對象心理扭曲和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最終實現心理預防和治療的效果。日常的心理咨詢更能夠及時發現大學生中的精神疾病隱患,從而為教職工即時處理學生本人、以及病患與集體之間的矛盾沖突提供依據。從而大大降低心理問題對學生,以及其他正常學生造成的危害。
大學朋輩輔導是一種非專業的心理輔導活動,與專業心理咨詢相比,具有自發性、義務性、相互性和有效性等特點。
(1)自發性:作為群體或集體生活的人,在自身無法克服心理困擾的時候,往往會主動尋求幫助。學生在克服心理困擾時也不例外,使“朋輩心理互助”能自發地產生。
(2)義務性:朋輩輔導是同學之間的一種互幫互助的行為,是一種利他行為,并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不存在支付報酬的問題。
(3)相互性和有效性:大學的班級都設有朋輩輔導員,并有全校性大型培訓班定期作輔導講座,學生處下設心理咨詢中心,由中心專業心理咨詢專業老師講授課程,并隨時免費接受全校同學心理咨詢與輔導,及時解決同學們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把建立范圍廣闊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治療機制作為教師教書育人重要職責之一。要正確認識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和反復性,想法設法地將心理健康咨詢貫穿于學生成才教育的始終,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具體操作上,要自覺補充心理學知識,了解和使用一般的心理健康干預手段,通過求助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摸索行之有效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方法和技巧,逐步夯實教師的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功底。
心理健康是在校大學生順利掌握科學文化科學知識的有效保證,而心理健康干預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衛生的重要保證和基礎,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更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中之重。對于這一點,高校各級領導應從維護校園穩定與安全的角度上、從建設良好的教學秩序的角度上、從塑造和捍衛高校榮譽的角度上、從創造高等教育良好的社會價值角度上,予以充分認識,在人力、無力、財力上給予傾斜。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形成良好教育秩序的重要保證。心態決定結果,心態決定成敗。育人必須從育心開始。育心的最高境界是讓每一個同學都有一顆健康美好的心靈。既照亮自己,又照耀他人。讓每一個高尚的人格形象,每一顆健康的心靈去影響和感化社會,從而使社會更純潔、更安靜、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