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在特定情況下有時也被稱為“二級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辦大學本部各直屬院系有著本質區別。
而獨立學院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同于普通公辦學校學生,沒有國家和政府在經濟上的贊助,不能享受各種優惠待遇,得不到全社會的認同,但他們也不同于一般的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學生都經過高考,并且分數達到了必定的標準,通過正規錄取手續入學,他們在很多方面比民辦學校學生有優勢。但是,獨立學院學生因為高考沒有考好,在被逼無奈時才做出的選擇,這成為他們心靈上的陰影,因為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他們就感到沮喪,對未來沒有信心,自卑、焦慮、困惑等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作為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探索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保障獨立學院的安全穩定,提高學院教育水平,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高昂的學費,經濟上兩級分化更顯嚴重
由于獨立學院屬于民辦高校,與普通公辦高校不同,在創辦的過程中得不到國家財政的支持和供給,不能享受各種優惠待遇,因此,獨立學院的學生要付出高額的學費才能接受到高等教育。一般來說,獨立學院的本科生學費在10000元至15000元之間,專科生學費在7000元至8000元之間,與母體學校的學生相比,他們支付了成倍的學費。高昂的學費和生活開支使得部分學生家庭普遍感到經濟困難,增加了學生自身的壓力。
而社會的普遍意識認為獨立學院的學生都來自于經濟條件富裕的家庭,忽視了很大一部分想通過在獨立學院學習,改變自身命運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這兩部分學生的聚集在一起,使得獨立學院學生經濟條件兩級分化極為嚴重。本就因高昂學費不堪重負的貧困學子壓力更重,進而產生自卑、消極、孤僻等心理問題。
1.2 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生信心不足
不論是富裕或平困的家庭,家長付出高額的學費將子女送到獨立學院學習,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付出能夠有所回報,期待有一個滿意的收獲,這在無形中已經給了學生一定的心理壓力,甚至可以說學生的心理負擔從開始選擇就讀獨立學院就有了。
盡管獨立學院很多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但是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擁有滿腔熱情和遠大理想的,有些學生的分數可能與考上二本的同學只相差幾分,但是入學后卻發現在很多方面不得不接受新的考核和挑戰,而這些考核和挑戰是一本二本學生不用面對直接晉級的,這樣的現實狀況給學生低人一等的感覺。另有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與二本高校的學生差距較大,自認為難以彌補,于是自暴自棄,學習態度消極,產生了厭學等消極情緒。而畢業后的社會認可度又在在讀學生心目中埋下恐慌的陰影,使學生信心不足,感覺前途渺茫。
1.3 文憑社會認可度不高,求職困難
由于人們對獨立學院缺乏足夠的認識,獨立學院在社會上并不被大家所看好。經過幾年的努力,獨立學院的學生在校期間也能和本科一批二批的學生一樣,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如生源地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但是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后,獨立學院的文憑與其他學校相比較就顯得不堪一擊,學生在就業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甚至是歧視。例如一些優惠政策不能和本科一批二批的學生一視同仁,部分地區的選調生考試獨立學院的學生沒有資格報名參加,在就業時學歷經常受到質疑等等。這些不公平的對待給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產生焦慮、困惑等心理問題。
1.4 獨立學院教師隊伍普遍年輕,心理指導力量不足
雖然獨立學院上至黨政領導,下至輔導員班導師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獨立學院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有的獨立學院雖已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了固定的場地,建立了嚴格的制度,培養了專業人才,組織輔導員班導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充分發揮了輔導員班導師來兼職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形成了以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核心”,專兼職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隊伍。但由于獨立學院的組織結構普遍較為年輕,工作經驗不足,工作水平需要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還有待加強。
1.5 校園文化特色不濃,影響力凝聚力不夠
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氛圍,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展示學校形象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和持久性,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所大學,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大學,經過時間的沉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氣息,這樣一種特定的氛圍,易于構筑學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而大多數獨立學院成立時間最長不過十幾年,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對學生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夠,使學生對學校缺乏認同意識、歸屬意識和整體意識。
2 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2.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部分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入學初期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自卑心理,原因是他們的高考成績相對于一本、二本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差距,這樣的認知導致他們過低估計了自己的其他能力,對未來信心不足,認為自己前途渺茫。幫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對自己、社會、人生有較為清醒的認識,樹立遠大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同時也要讓他們了解獨立學院的特色,自己能力的培養方向及未來的發展前途,宣傳已畢業學生良好的就業趨勢,打消在校生的各種顧慮,對自己樹立信心,憧憬將來的美好生活。
2.2 開辟“綠色通道”,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由于獨立學院學費較貴,如何順利度過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病,開辟“綠色通道”成為解決這類問題的主要途徑。特別對于因家庭困難半工半讀,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除了幫助他們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爭取國家助學金外,輔導員班導師需要特別關注關心,多與他們交流,認同鼓勵他們為家庭分憂的精神,積極幫助他們聯系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尊重他們的隱私,在保護其自尊心的同時給予適當的物質幫助。與此同時,也要關注困難學生的學業發展,可以聯系任課教師適時地進行學業指導,在班委協助下成立學習小組,通過“一幫一”的方式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從多方面解決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減輕他們因家庭困難和學業困難而造成的心理壓力。
2.3 增強學生自身能力,提高社會認可度
獨立學院的學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高考成績低于普通本科但又高于民辦學校,對此,獨立學院應根據社會需求,明確辦學理念,確定培養方向,制定培養計劃,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給學生一個準確的社會定位,不能因學生起點低基礎差而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潛在能力。學校應該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努力挖掘和培養學生的潛在能力,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的自身優勢,分方向進行指導工作,強化學生特殊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獨立學院大部分學生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但由于現在社會上很多單位和個人并不了解獨立學院的學生,對他們的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獨立學院應積極創造機會,通過各類實習或座談等方式加強學生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加深社會對學生的了解,從而對獨立學院學生有一個真實有效的評價。
2.4 加大全部方位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師生
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全面培育人才的觀點,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引進,將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列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走出咨詢室,深入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帶入傳統是授課模式中,培訓任課教師的心理學知識,建立相應的培訓和成長計劃,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各科目的特點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師的人格魅力滲透至知識講授中,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知識體系施加正面影響。提高輔導員班導師的心理咨詢技能,定期開展學習與講座,運用團體輔導手段,深入班級,開展多種形式團體活動,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幫助大學生管理自己的情緒。只有正確的全方位的使用心理學知識,才能將真正的將心理學理論轉化為實踐,在學生中形成良性循環。
2.5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心理社會環境
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學科特點、人才培養目標等,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在尊重學校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的主題,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另外,獨立學院需要提煉與弘揚富有學校個性和時代特色的校訓,它既依托母體學校的優良傳統,又在其基礎上有較大發展,能體現出獨立學院學生特性及自身的培養目標。在這樣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心理人格、行為習慣等方面,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而直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