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要解決好的根本問題。正確認識和解決好這個問題,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育人也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既是黨和人民賦予高等學校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也是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目標的基本要求。我們應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目標要求,著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有理想”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前提。理想是關于社會和人生的基本信條和奮斗目標, 是社會和人生的價值導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人還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里的“精神”就是指理想和追求。
當下,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少數人,在上課時,隨心所欲的遲到,肆無忌憚的曠課;在課堂上,毫無顧忌的睡覺,明目張膽的游戲,旁若無人的說笑;在課下,瘋狂的上網,樂此不彼的玩耍,浮躁、空虛、無聊、茫然,構成了個別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內心獨白。究其根源,是理想信念的缺失。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應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和科學的理想信念。正如鄧小平所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 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①青年學生應自覺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上好每節課,做好每件事做起,從平凡的工作做起,不辜負時代、國家、民族賦予的責任。
其次,“有道德”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核心。道德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依靠人們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持,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書育人,德育為先”,道德教育已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同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已成為企業選賢用人的重要標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以至于社會上出現了少部分人不道德的行為、偽道德的現象以及道德失范的表現,給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嚴重沖擊,出現了一些人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明是非、不分美丑等思想觀念,造成了對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不爭斗、不憤怒,聽之任之,同流合污。甚至有些學生還在為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而糾結,遇到好人好事“做不做”而苦悶,為人處事“講不講”誠信而掙扎。出現了“扶不起”,“不敢做”,“不能講” 。背后折射出的是少數人道德的淪喪、良知的麻木。廣大青年學生應牢牢把握“以為人民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不斷增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意識,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尤其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知榮求善、知恥改過,經過反復實踐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外化為具體的行為習慣,自覺成為引領社會道德風尚的一面旗幟。
再次, “有文化”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有文化,是指社會主義新人必須掌握一定的現代科學文化和專業技術知識。這是加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鄧小平同志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里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②深入學習文化知識,熟練掌握專業技能,是大學生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需要。
當前,在青年大學生中存在著一些人對待學習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沉不下身、靜不下心。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學習習慣不良,造成了不想學,不愿學,不會學,學不好的惡性循環。其背后是對文化知識的漠視。須知“圣賢由學而成,道德由學而進”、“學然后知不足”,我們的一切知識和技能都必須依靠不斷的學習才能夠獲得和增長,除了學習我們將一無所知,一無所獲,一事無成。目前,我國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社會急需一大批復合型高技術型人才。廣大青年應看清形勢,明確方向,增加主動,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扎實掌握專業技能,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綜合競爭實力。
最后,“有紀律”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保障。紀律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集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的總和,是要求人們在集體生活中遵守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職責的一種行為規范。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理想是不行的,沒有紀律也是不行的”。③“有紀律”,是對公民自覺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要求,也是對公民品格的規定。有無紀律性以及紀律性的強弱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表現。
當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民主、平等、自由意識普遍增強。同時,也使市場競爭的原則引入到社會生活領域,使人們充滿了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對享樂的過度追求,對個人私利的無限放大;也使部分學生產生了對自由的過分迷戀,對紀律的公然蔑視,對權利的狂熱追求,對義務的冷漠對待。自由和紀律是對立統一的。自由是在紀律約束下的自由,紀律是自由的保障。沒有紀律的強制性,自由也便無法實現。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也是不存在的,只有遵守紀律,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個人的紀律性如何,能夠直接反映出他們的道德水平和政治覺悟。青年學生應自覺加強法紀意識,增強紀律觀念,提高組織性、紀律性。
總之,以“四有”新人為目標,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進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基礎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需要高校黨委高度重視,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形成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著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