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發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進行創新,為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搭建平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創新。為此,本文針對高校不同年級、不同類別學生的特質,制定柔性的創新培養模式滿足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需求,從內心深處來激發每個學生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
精英型的學生,為其提供多種表現機會,其教育培養目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開展,培養主動學習、自覺學習能力,并作為具有示范效應的典型培養其主導能力。精英型學生的四年大學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為大一積極參與——大二主導執行——大三示范效應——大四主體效應。根據該類型學生具有較強的思想政治素養,因此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校園各種活動,不但在活動中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更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針對這些特征思政教師就應該給予這類型的學生主動表現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鼓勵其積極大膽的創新。同時,也是由于是大一新生容易“眼高手低”,因此思政教師在鼓勵的同時給予適當的指導,使其在大二期間培養成為具有主導地位,可以執行各種校園實踐活動的骨干積極分子。最終,在大三期間成為具有示范效應的榜樣,成為先進典型,能夠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為范例,教育其他同學人們提高思想認識、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在大四期間能夠做到自我教育,自覺、自愿、自主的學習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即使在畢業以后仍可以成為社會中的中堅分子,能夠積極進行自我教育養成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的習慣。
意愿型的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養高,但表現能力、執行能力較弱,應加大學生輔導力度,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參考資料,幫助其提高學習能力。意愿型學生的四年大學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為大一積極參與——大二輔助執行——大三實踐鍛煉——大四示范效應。同精英型學生一樣,該類型的學生對大學生活抱有積極的心態,正確的認識,能夠在大一中表現出眾,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對于有些工作難以勝任。因此,思政教師不但應對其積極鼓勵,更應該給予關心指導。在根據學生個性能力培養上要求有所側重。
能力型的學生,自主意識強,對于信息、知識的識別意識高,很難通過簡單的教導改變其想法。因此在培養過程中的路徑應該是大一探究分析——大二溝通輔導——大三積極參與——大四自主設計。也就是說尊重學生的不同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在相關知識學習的興趣,引導其正確認知社會。
混沌型的學生,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此在培養過程中的路徑應該是大一探究啟發——大二被動參與——大三溝通輔導——大四實踐鍛煉。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參與”,也就是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以氛圍的營造來調動、感化其思想。
3 柔性模式實施要素
3.1 教師隊伍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要是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隊伍、學生管理隊伍、心理輔導老師組成。其中輔導員的工作、任務重中之重,教育部周濟部長在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詳細闡述了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這些對輔導員的個人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僅需要具備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較高的專業修養,更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輔導員應做到平等、尊重自己的學生,從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性、思想動態開始,做到換位思考,與學生建立共同語言;通過參加學生團體活動,與學生融為一體;通過使用網絡平臺等學生樂于使用的新興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平等、尊重也需從細節入手,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諄諄教導,在與大學生交往溝通時注意少批評、多贊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談話;注意言辭溫和,少與爭辯,盡量去了解學生的觀點;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用自身的熱情與主動去感染學生。平等、尊重更需關注學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難,并采用取靈活、適當的方法避免給學生帶來新的心理傷害。
3.2 教育環境要素
在工作地點的選擇上應注重與工作內容的相對應,對于嚴肅性、政治性、組織性的工作地點可以選擇辦公室、教室等由教師主宰的正規辦公場地,而對于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個人生活問題可以采用學生宿舍、食堂、運動場、圖書館等氣氛輕松愉快的場地,營造一種友善、關愛和尊重的氛圍,使學生做出積極的反應。也可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工作空間,及時了解大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實現與學生的和諧互動。值得注意的是輔導員在努力創設邀請環境的同時應該保持教育活動的自然一致,保持其含蓄性和潛在性,淡化教導與管理的痕跡,使得精心設計的教育計劃自然流暢地滲透到所有教育環節中,滲透到每個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使教育活動在一種自然平和的狀態下達到其預定目的。
教育環境因素不僅僅在于學校、在于課堂,更在于社會、在于家庭,教育的參與者包括學校管理者、教師、家長等,是多個角色共同構成交互作用關系,輔導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為學生和學校人員提供直接的邀請服務,在學校范圍內創設人性化的氛圍,使學生、教師和所有人員都可以從中體驗到價值感、能力感和責任感。教育環境設計應注重邀請氛圍的營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邀請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共同完成;服務育人工作則邀請社區人員、企業人員共同參與,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做到知行合一;心理健康教育則邀請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家庭教育背景,更好的釋疑解惑,疏導情緒,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非常規工作則邀請學生干部、黨員、積極分子等參與,盡量把矛盾和沖突等不合諧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維護好校園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 周濟.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J].高校理論戰線,2005(1):4-9.
[2] 班海洪.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J].安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8.
[3] 柳玉玲.高校思想政治共作的創新勢在必行[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76-77.
[4] 朱霞梅.“三貼近”:高校思想政治Ⅰ:作創新的根本途徑[J].社科縱橫,2007.9:145-146.
[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個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6] 阮和平.當代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對策[J].山西師大學報,2008.6:75-77.
[7] 謝許濤.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遼東科技,2009.6:84-86.
[8] 朱立坤,王慶位.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共作[J].教育研究,2008.8:34-38.
[9] 孫福茂,張鵬偉.論社會土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9.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