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養公共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使命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傳播意識形態的工具,即思想政治教育是維持和推動現代社會主流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力量。正如“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便成了法律。”①這里所說的習慣,照我們今天對公共精神含義的理解,就是人類早期的公共精神。
從現實性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人的生活需要和社會需要而開展的。而政府的政策需要和教育權力也要求大學灌輸帶有公共性的官方知識,即整個社會的根本價值遵循——公共精神。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通過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使大學生在語言、經濟生產、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等多方面都有相互融合、相互統一的存在,由大學生身份變為社會人,即這種具有社會性的人,才是現實的人。
公共精神是一種民族心理和社會意識,其孕育于社會公民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價值層面的以公民和社會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即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范的主觀認可,并體現于客觀行動上的遵守、執行,涉及到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公共生活領域。
2 我國傳統思想中公共精神培養的缺失
2.1 家天下——倫理本位一元化
“家天下”指古代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世代相襲。在我國傳統社會,在儒家學說和封建專制影響下,國家與社會處于一元結構,國家決定社會。又加之有數千年小農自然經濟和宗族社會結構基礎,因此,我國社會締造出的東方文化缺少現代社會的公共精神。
2.2 熟人社會——遮蔽公共精神之發展
“熟人社會”這個概念,是由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的。它影響、制約著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歷史發展。這樣容易引發社會不良風氣,蔑視并超越公正、公平的社會倫理道德,引發膨脹畸形心理、社會腐敗現象,引發政府規則缺失,侵犯公平權利,隨意濫用私權,形成了不正常的社會狀態,以至于不利于人類生長發育和社會良性進步等,這與目前我國提供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相悖的。
2.3 根植于自由的市場經濟——個體利益最大化
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顯示出其更多的負(下轉第107頁)(上接第65頁)面效應,物質生活的繁榮性與公共精神的缺失性形成反差。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模式,是一種契約經濟,按理說是公平的。但是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市場利益主體多元化,且由于各利益主體的行為都是受利益驅動的,因而個人和社會之間就會由于追求利益及利益所得的差別而出現矛盾的對抗。
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與現實性的統一 ——公共精神的培養
3.1 加強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過程中文化危機的干預
公共精神正是在一個民族長期的文化演進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并通過倫理道德規范著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即普遍行為準則。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國家把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嵌入在西方文化中輸入中國,包括所謂的“普世價值”、“普世倫理”、“普世文化”等,導致大學生思想混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化。
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將直接衡量著一個社會的公共文化意識和民族的公共精神。通過對傳統腐舊文化及西方意識形態霸權主義文化進行干預的同時,在剔除其糟粕的基礎上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將充滿個性特征和為社會所接納認同作為被教育者應有的思想政治素質,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期待的滿足作為教育者的雙重價值追求,進而塑造大學生具有一種適合公共精神生存、發展的文化氛圍,彌補中國傳統文化中“公共精神”的缺乏。
3.2 加強大學生弘揚公共精神的主體意識
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說,“支撐中國新社會長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的也是最關鍵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②那么,自下而上包括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精神、社會公德意識、自制自律的行為規范、人與自然和諧等各方面內容的公共精神,以及自上而下的國家主導思想及價值,共同作用培育了我國大學生的責任、團結、服務與自由的主體意識,即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為一定的經濟基礎及政治上層服務。但由于“家天下”,“熟人社會”等思維方式的影響,“個體主體性”被弱化,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團結、服務等公共意識淡薄,這種主體意識并非與公共意識所指代的整體意識相抵觸,相反它是現代公共精神的前提和出發點。由于大學生公共精神本質上是理性化的道德精神,因而它的培養更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自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教育”③。對于政治體系來說,只有通過這樣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支撐政治體系的價值基礎才可能轉化為社會大眾政治認同的價值基礎,即責任、團結、服務等主體意識。
3.3 強化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的理智訓練
首先,社會價值觀是公共精神的載體。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反映了我國當代社會的公共價值。公共精神的培育就是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意識,掌握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主動權、話語權,實現社會整合能力,最終凝聚社會公共精神。其次,價值觀的整體性。價值觀的整體性首先在于社會的制度模式、心理基礎和文化共識,也就是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思想,讓大學生從思想接受與社會調整方面來塑造公共精神,以期使他們在未來社會生活與工作中超越民族、血緣、語言、地域等方面的差異,超越階層、行業、職業、利益等方面的差異,增加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再次,社會目標的統一性。正如我國正在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確立把國家、民族與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推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都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掘大學生踐行這個社會目標的公共精神,適應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